漫步在山林間,悠閒地覓食,台灣特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台灣野山羊」,從北到南約1000公尺以上的山區都有分布,但近年有人發現,牠們正面臨新的疾病危機……。
漫步在山林間,悠閒地覓食,棕色毛皮完美融入環境,牠是台灣特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台灣野山羊」,從北到南約1000公尺以上的山區都有分布,牠們構造特殊的腳蹄,抓地力很強,能在懸崖、陡坡活動自如,過去主要的生存壓力,來自狩獵與棲地破壞,但近年有人發現,牠們正面臨新的疾病危機……。
在台東縣達仁鄉的大竹溪,幾位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疾病生態實驗室的成員,沿著崎嶇不平的溪床,往上游走,他們接獲民眾通報,當地發現一隻死亡的台灣野山羊,因此前來調查。
穿孔疥癬蟎對台灣野山羊族群的衝擊
沿著通報人所指的方向前進,不久就發現了山羊屍體,牠的體表結了一層厚厚的痂皮,毛髮間有許多脫落的皮屑,這些都是感染穿孔疥癬蟎的症狀。這種寄生蟲疾病在2007年,才正式被科學界描述,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陳貞志解釋,穿孔疥癬蟎具有許多不同的「分型」,而這些分型具有高度宿主特異性,如果寄生在台灣野山羊身上的穿孔疥癬蟎跑到人類身上,「那會讓你非常癢,但這些疥癬蟎無法在人身上繁殖,過幾天就會死亡。」
目前台灣的野生動物中,只有台灣野山羊被觀察到嚴重的疥癬蟎感染病癥。穿孔疥癬蟎會鑽入宿主皮膚,吸食組織液,讓山羊產生脫毛、痂皮增生等症狀,痂皮會反覆開裂,使皮膚布滿傷口,讓山羊只要稍稍移動,就疼痛不已。此外,穿孔疥癬蟎的活躍期,是在濕冷的冬季,感染疥癬的山羊,會因為移動困難影響覓食,無法取得充足養分,加上脫毛等因素,使牠難以抵禦冬季的嚴寒而死亡。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的研究團隊,2011年曾與南投東埔部落的獵人合作,以麻醉槍捕捉染病山羊,裝設無線電發報器,追蹤牠們的活動範圍與存活狀況。陳貞志說明,藉由當時的研究可以推估,當地的山羊族群感染率約有60%,而這些感染個體中,又有30%會死亡,「這個比例其實不算小,所以我們可以肯定,穿孔疥癬蟎對於台灣野山羊族群,是個重要的限制因子。」
近年疫情擴張,傳統疫區南邊、北邊皆出現案例
當時研究團隊透過部落居民訪談進一步確認,包括2011年的研究地點,玉山國家公園楠溪林道在內,穿孔疥癬蟎在南投丹大到屏東霧台之間的山區,可能至少存在了百年以上,因此將這個區域判定為「傳統疫區」。陳貞志表示,這個病原來到台灣的確切時間已不可考,他個人懷疑,台灣野山羊的祖先在冰河時期遷移到台灣時,身上就帶著病原。
令人擔憂的是,近年疥癬蟎疫情開始出現擴散跡象。2021年通報的大竹溪案例,離傳統疫區的南界,屏東霧台有30多公里遠。疫情不只往南,也往北擴張,2023年底,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花蓮西寶聚落居民,開始觀察到台灣野山羊異常死亡的情形,長期與西寶國小合作進行環境教育的生態觀察家林青峰表示,過去十年來,社區架設的自動相機一直都能拍到健康的山羊,但最近架設的兩台相機,卻只有零星幾筆紀錄,其中兩段影片還能觀察到罹患疥癬的山羊。
為何這個在台灣存在這麼久的病原,會開始擴張?陳貞志推測可能的原因之一,是未知因素導致環境改變,進而改變了寄生蟲分布:「分布改變後,會產生一批新的受害者,新疫區的山羊從來沒有接觸過這個病原,因此都沒有免疫能力,死亡率必然會比傳統疫區要高很多。」
研究證實部分新疫區疫情嚴峻,「連山羊糞便都找不到」
在林業保育署台東分署委託下,屏科大研究團隊從2023年開始,在台東縣達仁鄉大竹溪流域的杜鴉原山,以及南邊的浸水營古道設置兩個樣區,調查疥癬蟎疫情的擴散情況,以及它對山羊造成的衝擊。
浸水營古道過去並沒有詳細的台灣野山羊密度調查資料可供比對,研究團隊將2023年一整年的調查結果,與台灣其他山羊棲地做比較,發現浸水營的山羊族群密度偏低,每平方公里只有兩隻左右,跟其他棲地的7到10隻差距很大。且浸水營古道少數還有山羊的地區,已經出現罹患疥癬的個體,表示當地殘存的族群,可能也會快速消失。浸水營北邊的樣區杜鴉原山,情況甚至更加嚴峻,連山羊的糞便、食痕都找不到。
病原已隨環境改變,找出控制與管理方式刻不容緩
當一個地區的山羊已經大量死亡,任何管理或控制疾病的措施,都為時已晚。另一方面,疥癬蟎在夏季並不活躍,這時很難從外觀看出山羊有沒有生病,想要盡早得知某個區域是否發生疫情,捕捉動物驗血是最精準的方式,但這不僅耗費人力、時間,對動物也會造成壓力。
陳貞志說明,感染疥癬的山羊,可能會在舔毛時把疥癬蟎吞進肚子裡,因此牠們的糞便中有可能找得到疥癬蟎的DNA,從野外採集山羊糞便來檢驗,成為監測是否有疫情爆發的方法之一,目前研究團隊正在測試可靠的檢驗流程。
陳貞志表示,由於在開放空間對野生動物投藥的不可控因素太多,加上能殺死疥癬蟎的藥物,也會殺死環境中其他節肢動物,因此在野外投藥並不是可行的方法。他們的下一個目標,是捕捉染病的山羊嘗試治療:「如果我們找到的個體具有免疫特徵,經過初步治療後會把牠放回野外環境,透過無線電追蹤,觀察牠在樣區中的存活狀況,透過這樣的方式,逐步篩選出具有抗病力的個體。」
穿孔疥癬蟎在其他國家,曾有造成瀕危野生動物區域性滅絕的案例,是國際上非常重視的保育議題。台灣野山羊會不會因此區域性滅絕,目前還不能肯定,但無論如何,疫區分布的改變是個警訊,表示過去限制這個疾病的環境因子已經改變。陳貞志強調,即使這個疾病在台灣存在已久,也不表示疫區、疫情的狀況會一直固定不變,如果能找到方法來控制,台灣野山羊就少了一個威脅。
植食性的中大型哺乳動物,在森林的更新上扮演重要功能,對於穿孔疥癬蟎這個威脅台灣野山羊的病原,我們還有很多未知,但如果等到最嚴重的情況發生,才開始行動,恐怕將為時已晚。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疥癬蟎來襲 - 台灣野山羊生病了|疫情正悄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