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琉球沿海珊瑚礁生態系長期遭破壞致嚴重衰退與失能,監察院於10日發布相關調查結果,指出小琉球2021~2023年平均珊瑚礁覆蓋率僅11.9%,為全台最低。小琉球因人為活動頻繁、重觀光而輕生態、總量管制不力等,珊瑚礁復原情況相較台灣其他樣點緩慢。監察院糾正海洋委員會、交通部觀光署、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及屏東縣政府。
在台灣及離島辦理珊瑚礁體檢16年的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自然環資)呼籲,相關單位應對小琉球及全國各地觀光與保育政策進行通盤檢討。海委會稱《海洋保育法》今(2024)年中立法後,可公告限制、禁止海洋遊憩休閒活動並設審議會審議;下個階段於漁業資源保護區增強輔導。
人為活動頻繁 小琉球活珊瑚覆蓋率逐年衰退
本案經監察委員范巽綠及林盛豐立案調查,於10日發表報告指,小琉球海域珊瑚多樣性越來越低,呈扁平化趨勢,浮潛與潮間帶踩踏等人為活動,對珊瑚礁產生劇烈衝擊。小琉球沿海珊瑚礁生態系多半已屬衰退或失能,其中人為活動頻繁的沿海遊憩活動密集區,珊瑚覆蓋率更為低落,權責機關須調查評估遊憩承載量,並管制遊客總量。
自然環資(前身為環境資訊協會)自2009年至今進行小琉球珊瑚礁體檢,數據顯示活珊瑚覆蓋率逐年衰退。2016年前,小琉球活珊瑚礁覆蓋率約30~50%,在國際標準屬普通~良好等級;2016年因聖嬰現象導致海水水溫異常升高,引發全球珊瑚大白化,加上強颱莫蘭蒂衝擊,台灣熱門海洋觀光地區如墾丁、綠島、小琉球和澎湖嶼坪,珊瑚覆蓋率亦下降,小琉球珊瑚覆蓋率更跌至僅10~20%。不過,1~3年後其他地區的覆蓋率均有回復,只有小琉球未有明顯回復跡象。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委託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進行調查顯示,2021~2023年小琉球平均珊瑚礁覆蓋率僅為11.9%,為全台最低。
鵬管處長期消極不作為 觀光署監督不力
小琉球遊客量、遊憩行為等規劃、建設及管理,屬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鵬管處)業務、交通部觀光署主管。鵬管處2018年曾委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進行該區遊憩承載量評估,指出一天1萬人次以下為舒適、1~1.5萬人次則須採適度的分流措施,1.5萬人次以上應進行較嚴格管控,例如人數與收費限制。但該評估未考量遊客數量對當地生態影響,以及遊客過度集中於濱海景點的現象。
2024年,鵬管處再委託「世界休閒協會台灣分會」進行評估,但研究負責人向監察委員稱,生態承載量的調查須交由海保署負責,故鵬管處最新一次評估仍是以觀光發展為依歸,且尚未完成。
監察委員亦稱,海委會2022年起多次建議鵬管處重新評估及調整該島遊客人數上限,然而鵬管處遲遲未研議處理,致無法擬定經營管理計畫,是「長期消極不作為」——既無法限制交通部航港局交通船航班班次及遊客登島人數,又無法提出人流管制替代方案;觀光署作為上級機關,監督不力。
屏東縣府長期忽視生態惡化狀況 海委會未積極掌握珊瑚礁生態系統變化
此外,屏東縣政府雖於2015年公告劃定小琉球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包含肚仔坪、杉福、蛤板灣、漁埕尾及龍蝦洞的潮間帶,並於2022年規範人流管制措施,但蛤板灣及龍蝦洞潮間帶未進行人流管制。監察委員批評縣府長期忽視珊瑚礁生態惡化,至2024年始將珊瑚列入該縣「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保育對象。
委員亦稱,海委會本可主動進行環境承載量評估調查,但該會未積極為之,反寄託鵬管處進行調查,任令周遭海域海洋生態及生物多樣性趨於惡化;海委會成立以來,未積極掌握小琉球珊瑚礁生態系統變化情形、加以研訂適切保育措施,至2021及2022年方辦理珊瑚監測計畫及珊瑚移植復育措施,亦有怠失。
再者,海委會雖定有「海域環境分類及海洋環境品質標準」,但珊瑚礁生態系對水體中營養鹽含量變化較為敏感,海委會未據以研擬更嚴謹和適切的規定。小琉球島上雖已設立4座污水處理設施,但污水處理對營養鹽去除效果有限,小琉球多處潮間帶仍有藻類繁生等優養化現象。
自然環資︰應進行觀光政策通盤檢討
自然環資表示,過去區域遊憩承載量估算,忽略大眾運輸、公共設施、自然資源消耗,以及廢棄物處理,呼籲主管機關以「兼顧觀光發展及生態保育」為基準進行評估;為避免過度發展旅宿業並導致惡性競爭,應以當地生態資源永續為最基本條件,連帶考量當地觀光政策制定及土地利用規劃;應將單純享受自然資源的觀光形式,變為負責任的旅遊,如以保育為目的之觀光收費(如登島費)、無痕旅遊等;為避免原為珊瑚礁島的小琉球失去生物多樣性,只剩下藻類、海膽與海龜,應進行觀光政策通盤檢討與規劃。
自然環資同時建議,除管制登島人數,亦需對島上各地點施加管控或限制進入;加強巡查潮間帶及浮潛、潛水等遊客有否把玩生物、破壞棲息地環境,必要時依《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開罰;於容許親海的區域,參考綠島設置出入水步道,減少直接踐踏碰觸。
事實上,小琉球亦有許多組織及居民為觀光與環保共榮而努力。自然環資舉例,琉球區漁會自發禁用刺網、當地團體自發進行淨海作業、自主改善旅宿為環保生態旅店、在地社團自主進行環境生態調查、保育概念宣導等,均對環境保育有正向影響。
海委會︰海保法立法後可保育海洋生物 下階段漁業資源保護區增強輔導
海委會回應記者詢問時表示,過去我國沒有《海洋保育法》,海委會只能負責協調統合角色,沒有強制力。該會於2022年成立小琉球海域遊憩與生態保育大平台,協調相關單位強化管理工作,並訂定「台灣海洋遊憩永續管理指引」供主管機關參考運用。海保署於2021~2024年亦持續輔導補助屏東縣府執行生態調查監測及巡守。
《海洋保育法》今(2024)年中順利立法。法規訂定,若為保育該區域海洋生物,中央主管機關可透過公告限制、禁止海洋遊憩休閒活動,依《海保法》設審議會審議,通過後公告實施,改善小琉球生態困境。
海委會強調,海保署有補助民團執行小琉球海洋監測公民科學家計畫及「推動在地夥伴珊瑚棲地保育輔導計畫」;除持續生態調查之外,下一階段會在漁業資源保護區增加輔導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