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環境部長彭啟明】氣象網紅「新身份」——如理想與現實落差,你會辭職回到民間嗎?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專訪環境部長彭啟明】氣象網紅「新身份」——如理想與現實落差,你會辭職回到民間嗎?

2024年05月20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袁慧妍、陳昭宏、李蘇竣報導

17日專訪當天,市區氣溫30°C。彭啟明一身粉紫色長袖西服襯衫、長褲,跟記者在辦公室旁的公園拍照。記者笑問︰「你會不會熱死?環境部有穿便服的政策嗎?」他立刻「政治正確」的把手放在領口,說︰「我現在要脫領帶嗎?」

現年53歲的彭啟明是新任環境部部長。在此之前,他是氣象網紅,他的公司天氣風險WeatherRisk是台灣第一家民間氣象公司,也積極參與環團、民間事務;在520上任前,他逐個辭掉職位,並提早一個月到環境部聽取業務報告、交接。

從前,他用學者身份去立院公聽會發表意見,現在變成被質詢、被監督的對象。從民間走入體制,推動環境議題時擁有了公權力,但同時掣肘也不免變多。如果有一天他達不到預定的目標、環團的期望,他會辭職回到民間嗎?

他在55分鐘的專訪裡,解答了這個問題。

彭啟明預期當部長後就沒時間去健身,記者提議到健身房拍照留下紀錄,將來緬懷一下,但未上任已很忙,最後只能在辦公室附近的公園留影。攝影︰袁慧妍

環境部業務好複雜  未上任就有「後悔的感覺」

早前公布新內閣名單,媒體大字標題形容彭啟明是「黑馬」。但按彭啟明說法,行政院院長卓榮泰於4月作出邀請時,稱他是「最鎖定的名單」,看中他來自民間,也有創業精神,一直以來與民間溝通順暢,「我可以把很複雜的東西,讓民眾可以聽得懂,這個是我覺得未來政府很需要。」

事實上,過去他並非與政治走得很近,也非民進黨黨員,他形容跟總統賴清德的關係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沒有很熟。賴清德擔任台南市市長和副總統時,曾邀請他幫官員們補課、聊氣候變遷,「你看我們氣候聯盟也沒有幫他助選。」

身份的轉換,意味生活形態和生涯規劃都會翻天覆地的改變。辭掉一手創立的氣象公司和20個民間職位,還要說服家人,因為媽媽心疼了——「工作時數非常非常長,我媽媽會覺得,創業已經夠辛苦,幹嘛再去做一個這麼辛苦的工作?」他思前想後一星期,決定從學者身份走進政治。進了廚房就不要怕熱,他提前一個月到環境部交接、與中央政府不同部門如外交部、勞動部等溝通。「了解那個業務後,發現『哇好複雜啊』,我覺得我跟很多素人部長都有一點後悔的感覺!」他笑說。

雖然來不及「後悔」,但卓榮泰沒給他壓力,或任何設定的目標,「他就放手讓我去做事情」。這位氣象網紅的專業是講氣候變遷,他認為要跨部會去處理這個題目,可手上資源不夠,遂跟卓榮泰講出心中想法,「我要怎樣改變,他都同意。」

新人上場,他大膽向記者剖析見解,「最大的問題還是政府的問題……難免內部有一些壓力,所以做得很慢。關鍵是政府減碳的企圖心不夠,那我是不是可以來改變?」


拒絕與企業「私聊」、公開行程,是彭啟明在部門裡推行開放政府政策重要的一環。攝影︰袁慧妍

當部長後行程將全面公開  拒絕企業私聊

記者好奇,在改變龐大政府的思維之前,彭啟明有感染過身邊人作出改變嗎?這時他祭出了太太的經驗——以前她去市場購物,都拿了塑膠袋回家,「我說不要,帶個背袋去,可以少一點(塑膠袋)。」成效呢?「(最初)一兩次不會,她都會忘記。慢慢就開始會了。」他現在要擔心的是,成為了政治人物,自己和家人的一舉一動都會被盯上,「如果不環保,我說妳就會被拍。」

當上部長後,生活形態無可避免會有改變,他預期這幾年,要犧牲的就是運動和跟家人相處的時間,「就賣給國家了。」不過在55分鐘的訪問中,他提到逾30次「民間」,似乎也想強調他不忘初心。「政府跟民間應該是一個共同體,不是政府來指導我,或者由上而下。我以前做氣象產業時,也被這樣對待過,我知道這個心裡面的不舒服。」

他把以前在民間倡議「開放政府」的一套,也將帶到新崗位上。例如部長行程要公布,「萬一有企業來拜訪我,我認為也要公開,說不定他來反映一些事情,難道要偷偷摸摸來見嗎?」但這不會破壞官場文化嗎?「在遵循法規下,為什麼我不可以公開?如果私聊不能公開,那表示我私相授受。」

國外環團有政府支援和社會認可  台灣環團靠的是熱情

開放政府對民間來說是福音,意味着減少黑箱作業的機會。而彭啟明對於民間力量推動政府改變,也有執著。「環團在環境發展裡是一個燈塔。多數人會忽略環境的重要性,如沒有環團,台灣的環境不會走到現在,可能會跟東南亞國家一樣會非常辛苦。」

他記得以前去國外交流,遇到歐洲的環團,人家是獲社會認可、獲贊助經費,「或者政府必須來支援環團,這個義務都很明確。但台灣就必須靠著堅韌的熱情,發展的誘因沒那麼好。」他舉了一個令記者目瞪口呆的例子——他曾跟美國NGO交流,其執行長年薪可達50萬美元(逾新台幣1600萬),員工也有5萬美金(逾新台幣160萬)。

當然,美國跟台灣的經濟條件、稅率等不盡相同,但彭啟明想指出,台灣並沒有發展出環境相關的產業,「我不是說要大家都去賺錢,而是因為我們重視這個事情,自然就有價值,綠領的工作就會活起來。」說到底,是社會還不夠重視。

彭啟明(左一)5月上旬到財團法人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辭去顧問一職。攝影︰袁慧妍。

假如期望與現實有落差  會辭職回到民間嗎?

新官上任,彭啟明在訪問中端出宏大的想像和改變藍圖。可是,前任環境部部長薛富盛有跟他做過心理建設、分享過官場的困難嗎?彭啟明沒正面回答,只說台灣較多是傳統環境觀點,但參考先進國家,其環境部長同時也是氣候部部長,「氣候能源或經濟是一起的」,意即一個部長會整體檢視及執行氣候變遷和環境、能源政策。

他亦提到,以前台灣環保「會相對比較保守一點點,比較不會那種站在社會價值前面」,不過他觀察到,20~30歲的年輕人對環保的認知,勝過以前的世代,「你要獲得年輕朋友的支持,就是把環保加大加深。」方法包括維持以前在民間的聲量、繼續直播等,「環境部有很多很好的政府和業務,但是大家都不清楚。」

記者再把問題重覆,彭啟明這次則說,「他(薛富盛)大我10歲左右,一直鼓勵我可以做得更好。我是覺得立法院的壓力還蠻大。我先過了立法院這一關再說。」

22日將是他首次到立法院面對質詢,他笑稱還未觀看以前的質詢影片作參考,「以前我是去公聽會、是學者呀!」據他這一個月的了解,他覺得新國會立委也非站在環保的對立面,甚至是非常重視,「因為環境議題是普世價值,也不是政治議題」,上任後就會正式拜訪立委。

彭啟明常有經過辦公室旁的公園,但原來從未坐過這種鞦韆,還問應該怎樣坐上去。攝影:陳昭宏

事實上,彭啟明已有心理準備,從學者搖身一變,成為擁有公權力的人,在政策執行的理想與現實中間,他一定會遇到困難。如果這跟他對改變環境的期望有落差,甚或環團亦會對他不滿,他會考慮辭職回到民間、當個自由人嗎?

他覺得過往創業之路,為他打下了面對失敗的基礎,也是帶著使命走入體制內,「我(以前)有很多的苦,所以當我做這些工作(從政)時,我相信我可以承受……第一個我一定會想辦法完成,我絕對不會意氣(用事)、為了某個事件長官不相信我會做到什麼我就離開。」

他的方法是去調和不同關係人,找個平衡點,「絕對不會輕言、很賭氣的、要負什麼政治責任」,「我畢竟是創業的人,是會做事的人,不是單純的學者,所以請大家對我放心,我不是只說空話。」

「我是來自民間,所以我覺得我不是去當官的。」他強調。

作者

李蘇竣

生在台灣,活在台灣,我們都是山與海的子民。

陳昭宏

探索矇矓中開展的世界、滲透身體的網,與身體和環境結盟,共同行動。

袁慧妍

喜歡上山下海。從山山水水裡看見別人,也看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