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如翡翠 遭致拔盡羽毛
中國很早就有將翠鳥羽毛用於裝飾的技藝。
成書於漢代至晉朝期間的《西京雜記》中記載,漢成帝嬪妃居住的宮殿昭陽舍裝飾奢華,「壁帶往往為黃金釭,含藍田璧,明珠、翠羽飾之。」壁上橫木以黃金為襯墊,又鑲珠寶和翠鳥羽毛。東周戰國時期的《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則描述楚國商人以名貴的木蘭木製作珠寶盒,並以翠鳥羽毛來裝飾:「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
所謂的「羽翠」、「翠羽」或是「鋪翠」,皆是描述翠鳥羽毛作為裝飾的現象。這類飾物一般與「點翠」技術有關,或者運用了早期的類似技法。
「點翠」是將羽毛鑲嵌在金屬表面的工藝,常應用在製作首飾、扇子、屏風等工藝品。這項傳統技藝在中國流傳超過千年,明朝和清朝尤其興盛。翠鳥的羽毛在光線下斑斕炫麗,所製成的飾品富有魅力,在古代的價值猶如寶石、絲綢。
翠鳥身形嬌小,身上所能摘取的羽毛數量極其有限,因此點翠工藝的飾品往往價值不菲。翠鳥也無法人工養殖,要獲得羽毛,必須捕捉野生個體。
作為工藝原料的翠鳥羽毛,一般是左右翅膀各10根以及尾部8根,故一隻翠鳥所能取下的羽毛最高數量,總計約28根。然而,光彩羽毛背後的殘忍真相是,被取走羽毛的翠鳥將無法存活下去。
象徵身分地位的羽翠及點翠,在中國古代曾一度遭到禁止。
宋代的集錄式家訓總集《戒子通錄》中記載,魏國長公主曾經「衣貼繡鋪翠襦」,穿著一套帶有繡花及翠羽裝飾的服裝入宮。他的父親宋太祖見了,便勸公主以後不要再穿,理由是公主佩戴這類衣飾,只怕不久便會引起宮內上下模仿,甚至在民間掀起流行,導致商人大量捕捉翠鳥、殘害生命。
崇尚節儉的宋太祖趙匡胤,認為衣飾鑲嵌翠羽是侈靡的不良風氣。在開寶五年(西元972年)更直接下令全國禁「鋪翠」,嚴格禁止使用翠鳥羽毛於裝飾用途。
至明清時期,點翠工藝不再被禁止,甚至達到了高峰期。點翠的興盛,使得許多野生翠鳥遭受獵捕,數量一度減少,羽毛難以取得,最終這門工藝逐漸沒落。
現代中國的點翠首飾主要用在京劇的服飾裝扮,只有少數工匠將這門技術傳承下來。如今許多現代的點翠藝品也已不使用真正的翠鳥羽毛,而是改以鵝毛、絹絲等材料替代。
水邊的捕魚高手:翠鳥
「翠鳥」一般泛指佛法僧目翠鳥科的鳥類,有時也被用來指翠鳥科下「翡翠亞科」的種類。翠鳥科的鳥類,在全世界已知超過110種,體型大小通常介於10~45公分之間。外型特徵包括頭部比例大、嘴喙粗壯且直,一對翅圓短,羽毛的色澤大多為綠色或藍、紫、紅、黑、白等顏色的組合。大部分種類的翠鳥分布在非洲、大洋洲,以及亞洲,平時棲息在森林或水域周邊環境。
森林性的翠鳥通常會選擇在樹洞築巢,水棲性的種類則是在河岸或水池的土岸築巢。牠們主要白天活動,平時多是單獨行動,但也有少數種類是集體成群活動。多以魚、蝦、蜥蜴、昆蟲等為食,有些種類甚至能捕食小型鳥類或哺乳類動物。
台灣有記錄的翠鳥科鳥類約有六種,其中最常見且分布廣泛者為外表藍綠色的「普通翠鳥」(Alcedo atthis),而其餘種類則屬於罕見的遷移性候鳥。普通翠鳥廣泛分布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在台灣棲息在低、中海拔環境的水域環境,主要以魚類為食,有時能見到牠們停棲於溪邊的樹枝或岩石上。
翠鳥的種類雖多,但中國古代點翠所使用的羽毛材料,一般應是取自於普通翠鳥、蒼翡翠等長有藍色羽毛的種類。如清代筆記小說《清稗類鈔》中所述:「鳥有青羽者,俗稱翠鳥,亦名鷸,其羽可為裝飾品。」現今保留下來的明清點翠藝品,大多便是採用近似「土耳其藍」色澤的翠鳥羽毛。
台灣自古並無取翠羽用於飾品的文化,但翠鳥卻也面臨另一項人類所造成的難題。普通翠鳥一般會選擇在河岸邊的土坡挖洞築巢,然而現今台灣堤岸大量人工化,許多河川與溪流被堅硬的水泥堤防圍住,使得適合築巢的環境持續減少,影響到牠們的繁殖。
「雄赤雌青」 古人對於翠鳥的美麗誤會
古人認為翠鳥的雄鳥外表是紅色,雌鳥則是青色。東漢《說文解字》中提到:「翡,赤羽雀也。雄赤曰翡,雌青曰翠。」「翡」、「翠」指的便是翠鳥,據說因為這樣的說法,有些地方的人便將紅色的玉石稱為「翡」,綠色的稱為「翠」。
清代筆記《廣東新語》提到「雌青雄赤是魚師,日夕清波浴不遲。」前句指出翠鳥的特色是雌鳥羽色青、雄鳥羽色紅,後句則描寫翠鳥不分早晚皆會沐浴的有趣習性。句中的「魚師」,則是翠鳥的別稱。
事實上,同一種翠鳥的雌雄個體間往往外觀相似,色調差異並不大,因此古人應是誤把不同種類的翠鳥,視為是同一種的雌雄兩性。
※ 本文由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補助廣告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