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猴衝突何時休 山林遊憩的作客之道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人猴衝突何時休 山林遊憩的作客之道

2024年07月18日
公視記者 林書帆 陳添寶

多年來,台灣不少遊憩區都有人猴衝突狀況,這個問題不僅沒有解決,甚至擴散到新的地區,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就是一例。究竟人猴有沒有和平相處的那一天?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人猴衝突問題


在遊客欣賞阿里山日出美景的同時,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職員宣導有獼猴出沒的注意事項。

天剛露出魚肚白,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祝山觀日平台,已經聚集滿滿人潮,山上的清晨氣溫很低,許多人會向攤販購買熱飲、熱食,一邊享用一邊等待日出。當第一道曙光穿過雲層,大家紛紛拿出手機捕捉畫面,在遊客被美景吸引時,一旁的台灣獼猴,則是被遊客手上的食物吸引。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的職員繃緊神經,緊盯著獼猴的一舉一動,同時忙著勸導遊客把食物收好。

阿里山原本就是台灣獼猴的自然棲息地之一,但嘉義分署自然保育科科長許玉青表示,2018到2020年間,分署在轄區的國有林班地進行獼猴生態調查時,牠們仍傾向避開人群,懷疑是新冠疫情管制期間入園人數減少,使原本怕人的獼猴進入園區活動。


獼猴在遊客散去後,逗留在平台尋找食物殘渣。圖片提供:陳宏彰

長期研究獼猴的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蘇秀慧指出,動物的移動反映的是食物資源的分布,遊樂區內的可食植物、垃圾、廚餘,都可能會吸引牠們:「可能有個原本活動範圍就很接近遊樂區的猴群,偶然利用到這裡的資源,發現也沒有遭遇什麼風險,自然就會慢慢把這裡納入活動範圍。」


阿里山攤商表示,獼猴會跑進攤裡面拿食物吃。

新冠疫情解封後,阿里山森林遊樂區2023年的入園人次回升到百萬以上,龐大人潮的飲食需求及產生的垃圾,對獼猴是很大的吸引力。牠們不只翻垃圾桶,還會跑進當地商家、廟宇找食物,或直接從遊客手中搶食。2022年10月起,為期一年的調查中,總共紀錄到獼猴搶食21次、威嚇人類19次。


獼猴跑到遊樂區翻垃圾桶。圖片提供: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

絕育會是解方嗎?

2023年10月,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發布新聞稿,表示要誘捕獼猴、為牠們絕育以控制族群數量,這個做法也曾在台東登仙橋遊憩區執行過。

根據林業保育署台東分署說明,從2014年至2023年年底,登仙橋地區總計捕捉、絕育了約220隻獼猴,但獼猴學習能力強,近年已不會輕易進入誘捕籠,考量投入的人力、物力等成本效益,2024年起已暫停絕育工作。目前台東分署持續補助台東縣政府,派員在假日時勸導遊客、搭配監視器來遏止餵食行為。

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祕書長林美吟質疑,登仙橋遊憩區的人猴衝突問題仍然存在,顯示關鍵在於人類食物的誘因,從這點來看,在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做絕育也無法解決問題。


2023年起,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陸續誘捕了八隻祝山群的獼猴,搭配驅離等措施。

林保署嘉義分署科長許玉青回應,2023年為3隻獼猴絕育,是搭配林業保育署總署的疾病監測計畫進行,目前計畫已結束,現階段並沒有繼續做絕育的規劃。目前採取的複合式防治措施包括教育宣導、將園區垃圾桶更換為防猴垃圾桶、規劃設置室內用餐空間、安排人員巡視驅猴、誘捕獼猴異地野放等等。

驅趕獼猴行不行?


嘉義分署的工作人員,拿出驅離槍嚇阻獼猴接近觀光熱區。

根據嘉義分署調查,祝山觀日平台是遊樂區內人猴衝突最頻繁的熱區,在這裡活動的猴群被命名為「祝山群」,嘉義分署的工作人員,現在每天日出前就要趕到觀日平台,守在這群獼猴的移動路徑,一發現牠們的蹤跡,就拿出驅離槍嚇阻牠們接近。

嘉義分署說明,驅離槍內的子彈採用可分解材質,不會讓獼猴受傷。許玉青解說驅離的原則,是針對像祝山群這樣已有搶食習慣、或會進入人類住家的獼猴。此外,由於賞櫻是阿里山的重要遊憩活動,且部分老櫻樹對居民來說具有情感、歷史價值,如果獼猴食用、攀折櫻花,也會被驅離。「希望獼猴可以藉此學習到,我在其他地方吃別的植物是不會被驅離的,有點像是訓練、教育猴子這樣的狀況。」許玉青說。

問題在於,植物花朵原本就是獼猴在自然界中的食物之一,屏科大野保所副教授蘇秀慧認為,這種做法似乎有些討論空間:「櫻花對獼猴來說營養價值很高,它就種在貼著林子的地方,開花結果時獼猴勢必會來利用,那你又說猴子不能來用……我覺得管理單位可能要考量更全面一點。」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櫻花,也是獼猴的菜單之一。圖片提供:黃明源

對於驅猴這個做法,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祕書長林美吟質疑:「有些單位說這是負面制約,可是真正的負面制約應該是讓獼猴知道『我在這裡拿不到食物,所以我來這裡是徒勞無功的』,牠們可能會怕拿著驅離槍的人,但就像在壽山動物園的狀況,拿槍的保全一走,獼猴又回到民眾野餐的地方。既然我們有經費請人帶槍巡邏,為什麼不請人勸導民眾食物不露白呢?」

蘇秀慧認為,不傷害動物的驅離方式,並非一定不能使用,但還是必須搭配降低食物的誘因:「重點在於要讓動物知道,牠來這裡活動風險高、好處低,當你把風險提高、好處降低,中間差距越大,越能讓牠減少在這裡活動。」


龐大人潮的飲食需求以及產生的垃圾,對獼猴是很大的吸引力。

管理單位之所以要驅猴,歸根究底還是因為人類的行為難以約束。林美吟表示,有些執行驅猴的單位給他的回覆是:他們驅猴同時也有進行勸導。「問題就是我們還停留在『勸導』。」林美吟無奈地說。

許玉青表示,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性質特殊,園區內還有學校、廟宇及住家,要完全斷絕食物來源有難度:「譬如說人家來進香,我們也不可能把廟宇的門都關起來。我們也請村民盡量把垃圾、廚餘收好,但如果村民沒有做到,因為不是主管機關,也無法取締,只能盡量溝通、協調。」

異地野放是否會陷入無限迴圈?


學者指出,已經習慣人類食物的獼猴,即使被野放到山裡,仍有可能往聚落移動。

針對有搶食習慣的祝山群獼猴,以及會進入學校找食物、對學童產生安全疑慮的孤猴,嘉義分署也持續進行誘捕作業,將牠們野放到遠離遊樂區的森林裡。許玉青說明,祝山群原本約有20隻獼猴,陸續誘捕了8隻後,今年5月只觀察到四隻,推測剩下的獼猴可能是自行離開,或加入其他猴群。而祝山群的搶食紀錄,也從上一個年度的16次,減少為4次。

不少管理單位都執行過異地野放,卻很少進行後續追蹤,確認群居性的獼猴分別被捕捉野放後,是否能順利存活,或融入新的社群。蘇秀慧指出,已經習慣人類食物的獼猴,即使被野放到山裡,仍有可能往聚落移動,等於是把衝突問題轉移到其他地方。他提醒:「你還是要確保這些動物被放到適合的環境、持續了解牠的存活狀況、以及牠跟新環境的互動。不然的話,你覺得跟放生有沒有不一樣?」

如果食物來源無法斷絕,異地野放往往會陷入無限迴圈。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天祥遊憩區,是中橫公路沿線重要的物資補給站,商家、餐廳聚集,十多年前就開始有獼猴搶食情況,2018到2021年之間,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曾捕捉獼猴異地野放。


天祥遊憩區十多年前就開始有獼猴搶食情況。

天祥管理站主任高佽回想:「印象中我們第一年抓了2隻,第二、第三年各抓到3隻,第四年一共抓了8隻,異地野放之後,都有維持一、兩個月相對平靜的時間,可是(問題)慢慢又再恢復了,這讓我們開始思考,這種方式好像會變成一種循環。」

重點不是改變猴子,而是改變人: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經驗


獼猴吃著蔥油餅。

天祥管理站技士張心怡認為,人猴衝突的根源是人類的行為:「當我們不再想著要去改變猴子,才能把心力集中在改變人。」管理處從了解獼猴生態著手,調查發現,天祥地區的猴群主要還是以天然植物為食,顯示食物缺乏並不是搶食主因,只是人類手上的蔥油餅、雞蛋糕,既香甜,熱量又高,對獼猴來說誘惑實在太大。

管理處職員觀察,自從2016年便利商店在天祥開張後,問題就有變嚴重的趨勢。因為一開始便利商店並沒有內用空間,遊客買了食物後,大多在便利商店外露天飲食。張心怡苦笑著形容,誘人的食物源源不絕地從商店裡被帶出來,「在獼猴眼中就跟迴轉壽司一樣。」

相較於天祥地區的商家,外地來的遊客對獼猴通常比較沒有防備,對獼猴來說是更容易下手的目標。光是便利商店周遭,一天最多就可以記錄到將近上百次獼猴試圖搶食的行為,管理處會安排志工守在門口,提醒遊客把食物收好,但是難免顧此失彼。


遊客拿著剛買的飯糰走出超商,一不注意馬上被獼猴搶走。


獼猴吃著搶來的食物。

張心怡表示,現在天祥大多數的人猴衝突形式,都是獼猴主動搶食,顯示遊憩區普遍的露天飲食行為、攤販林立,本身就是高風險因子。若僅是要求民眾不餵食,恐怕很難徹底解決問題。志工林寶省無奈地說,能理解出門遊玩的民眾大多想在戶外吃吃點心、看看風景,「這時我要去宣導請他們不要在戶外吃東西,好像有點干涉他的自由。」

管理處曾針對管理規範對遊客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遊客對「不可餵食」的認同度最高,「不得在天祥戶外用餐」的認同度最低。張心怡說明,現階段除了將便利商店二樓改為室內用餐區,也規劃要移除戶外的桌椅,藉此減少遊客露天飲食的行為。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規劃將便利商店二樓改為室內用餐區,並移除戶外的石墩,避免遊客坐在這裡用餐被搶食。

如果一項食物來源被阻斷,獼猴就會轉移陣地。因此管理處必須思考如何全面防堵牠們取得人類食物。先前他們發現,有獼猴被遊客丟在公廁垃圾桶的食物包裝吸引,因此將廁所的門,改成會自動回彈的防猴門。同時他們也協助天祥地區的飯店、警局等機構設置防猴門窗。


為了全面防堵獼猴取得人類食物,管理處也將公廁的門,改成會自動回彈的防猴門。

始料未及的是,今年的403地震重創太魯閣國家公園,相關改善措施因而延宕。幸好天祥地區受損相對輕微。張心怡觀察,猴群在地震後,仍會出現在遊憩區取食天然植物,預計會等桌椅移除作業完成,再重新開放。

問起處理人猴衝突時,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張心怡感嘆,有關獼猴的多數報導,都是牠們搶食之類的「脫序」行為,「所以獼猴的形象是負面的,如果牠形象是負面的,有些遊客就會問,我們為什麼要保護牠,會覺得管理單位應該要處理猴子,比較不願意調整自己的行為,這是我們最大的困境。」

從各地遊憩區的例子,我們看到人猴衝突一旦發生,不只人與動物都會受影響,要徹底解決問題更是曠日廢時。當人類進入森林遊樂區、國家公園或郊山等遊憩區親近自然時,就是進入了獼猴的領域,如果我們能體認到獼猴也是衝突中的受害者,願意改變自己的行為,也許人猴和平共處,並不是不可能達到的目標。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人猴衝突何時休|山林遊憩的作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