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處著眼 小處著手:從環境教育到居家環保
第二次到關渡自然公園,和上次看到的不太一樣,那時還在施工的池塘,已經有很多鷺鷥聚集在池中的小島上;見到了仕泓,他也不太一樣了,純真的大男孩笑容依舊,但有更多的想法與抱負,讓人不得不對越對他覺得尊敬。
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畢業即進入這個關渡自然中心的陳仕泓,當初居然是為了不必考數學而一腳踩進環境教育。天生愛自然加上過去做鹿港導覽的經驗,仕泓對環境不自覺產生了依戀,因此在研究所的2年中,對於環教的興趣日益濃厚,畢業後,也順理成章成為這個新興產業的開拓者。
目前仕泓帶領公園的課程規劃團隊,舉凡課程營隊的開發設計以及與相關的軟硬體,都是他的工作。在與匯豐銀行的合作案中,邀請偏遠地區或者心智障礙的學生來園區參觀,由於缺乏既有的教案與課程,團隊為此訓練一批新的解說員和編製新的教案,以符合參訪者的需求,大家必須邊做邊學邊修正,也花了很多時間在溝通與建立周邊的硬體合作伙伴,如製作解說牌的廠商,因為缺乏對自然生態的認識,光是一隻小水鴨,就修了10次。
「真的蠻有挑戰性的,更重要的是,我們真的非常期待透過這樣的環境與活動,讓人們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我們在童年時期與自然相處的美好生命經驗讓我們在未來對環境的態度是正向的,會保護與疼惜土地;但是現在的孩子很缺乏這樣的經驗。在這兒,我們會告訴孩子可以做什麼,而不是不能做什麼,最好能讓他們自由自在的去野,鼓勵孩子在這兒用全人的方式去認識大自然,以建立他們的冒險性與思考性……」仕泓一邊說著,一邊對著窗邊的小朋友「送秋波」。
其實,說到環境,與我們最親近的環境,當屬我們的住家或辦公室。不諱言,居住環境的乾淨清潔就是環保的第一步;但是,是否您也經常為了精美卻無用的商品包裝大傷腦筋?
永遠多一支的保特瓶,各式空盒,壞掉的CD片等等,這些東西丟了可惜,不丟占空間,相信這是多數人的困擾;但是Eagle就是有辦法「垃圾變黃金」。
「小的盒子可以放在抽屜裡當做小隔間,放一些小東西,像我常吃喉糖,剩下的圓鐵盒可以拿來裝我平日食用的健康食品膠囊,也可以放項鍊、手環、耳環等;牙膏盒從中剪開,兩開口向上,用膠帶黏在一起,就是一個筆筒,多黏幾個,就能放很多筆了;大約A4大小的瓦楞紙盒,挖掉兩邊,就變成雜誌盒;我家的隔熱墊是壞掉的CD兩面貼上一層薄薄的軟木塞。總之,在我丟東西之前,一定會先想想有沒有任何『起死回生』的方法。」Eagle說。
其實,連未進她家之前都可以就看到她的大作,她在隔熱墊上寫上「瓊」字(名字的第二個字)掛在鐵門上,還很自豪的秀出自製的花瓶與雨水收集器。花瓶是一個半的茶葉桶子,將兩個圓桶用膠帶連接好,裹上漂亮的包裝紙,裡頭放一個保特瓶,就成了精美的花瓶;雨水收集器的做法也很簡單,令人更驚歎她的巧思:將保特瓶在1/3處剪開,瓶口向下成漏斗,就可以方便雨水收集,如果希望漏斗可以長一點,用一根軟水管塞在瓶口處連接另一個完整的保特瓶。
地球只有一個,資源有限,大家要好好保護我們的大地之母。大家都知道,也都會說,可我們是否思考過平時是如何在實踐與展現我們對環境的愛,是否說一套做一套?不論是用自然中心做環境教育,或者在家庭,最重要的還是身體力行,將愛護環境變成習慣、變成生活,環境,才能真正得到疼惜與保護。
※本篇為2006環境新聞志工研習營成果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