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界的微量級舉重好手——編織蟻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昆蟲界的微量級舉重好手——編織蟻

2024年08月08日
文:李鍾旻
編按:2024巴黎奧運,各界目光再度集中在運動場上。人類世界有舉重冠軍,在自然界中也有「微量級」的舉重好手,而讓冠軍故事更精彩的,莫過於他們是外表平凡、身軀渺小,卻擁有無限力量的螞蟻——編織蟻。一隻編織蟻能搬運的重量,以一名成年男性體重換算,相當於2到3輛轎車的重量。

螞蟻無所不在,除了南北極以外,幾乎各地的陸域環境都有不同種類的螞蟻分布。目前全世界有紀錄的螞蟻大約有14000種,牠們平時取食各式動植物的殘骸,同時又身為多種動物的食物,是大自然裡重要的成員。

覓食中的編織蟻工蟻。工蟻外觀橙紅色,體長約0.7~1.1公分,在中國普遍被稱作「黃猄蟻」。     Oecophylla屬的螞蟻會利用幼蟲分泌的絲將     葉片黏結成蟻巢,又     被稱作「裁縫蟻」(weaver ant)。攝影:李鍾旻

覓食中的編織蟻工蟻。工蟻外觀橙紅色,體長約0.7~1.1公分,在中國普遍被稱作「黃猄蟻」。Oecophylla屬的螞蟻會利用幼蟲分泌的絲將葉片黏結成蟻巢,又被稱作「裁縫蟻」(weaver ant)。攝影:李鍾旻

人們時常低估了螞蟻的本事,正如同各種諺語中,「螞蟻」總是被用來形容微不足道的事物。然而那渺小的身軀,卻擁有不成比例的力氣——「舉重」可說是任何螞蟻都擁有的技能,多數種類的螞蟻都能夠輕易舉起重達自身重量20倍的物體。

小螞蟻 大力士

在螞蟻中,編織蟻(學名:Oecophylla smaragdina)又是數一數二的大力士。一隻編織蟻的工蟻,能夠搬運自身體重至少50~100倍的物體。在群體的通力合作之下,更能將這股力量發揮到極致。編織蟻會捕食的對象包括椿象、天牛、象鼻蟲、金龜子、葉蜂等,而這幾類昆蟲的體型明顯都比編織蟻大了許多。

編織蟻又有黃猄蟻、織葉蟻、黃柑蟻、紅樹蟻、翠綠編葉山蟻等多種俗名,工蟻外觀為橙紅色,分布在亞洲及大洋洲,主要棲息在森林環境。台灣沒有分布,但在馬來西亞、泰國、中國南部及香港等地都算是常見的螞蟻。

一隻編織蟻工蟻的體長約0.7~1.1公分,體重約0.005公克,50倍的重量便是0.25公克。這麼點重量看起來微不足道,但若是套用在人類的尺度上,以一個成年男性50倍體重的重量來換算,就相當於2~3輛轎車的重量。  

其實,螞蟻的力氣之所以相對較大,是因為肌肉力量與肌肉纖維的截面積成正比,這也與身長的平方有關。舉例來說,因為體重與體長的立方成正比,如果人類縮小到原本體型的1/10,肌肉力量大約會變成原本的1/100,體重則會成為原來的1/1000。體型越小,肌肉力量與體重的比例差距便會越大,當然負重能力也就相對越高,顯得越加「強壯」。

樹棲性螞蟻 團結的建築師

編織蟻可不光是力氣大,牠們特殊的生活習性也十分有趣。編織蟻是樹棲性的螞蟻,牠們的巢懸掛在樹木枝葉間,一般為橄欖形或圓形的囊袋狀。巢的主要材料是樹葉,每個巢通常由複數的葉子組成,這些樹葉受密集的絲固定而形成簡易的棲所。

編織蟻的活動範圍中,同棵樹常同時有5~6個巢,尺寸有大有小,小型的約5~6公分,大的巢則可達30~60公分,一個巢裡至少能容納數百至數千隻個體。攝影:李鍾旻

編織蟻的活動範圍中,同棵樹常同時有5~6個巢,尺寸有大有小,小型的約5~6公分,大的巢則可達30~60公分,一個巢裡至少能容納數百至數千隻個體。攝影:李鍾旻

編織蟻的高度團結力,在築巢時一目了然。建造新巢或是修補破損舊巢的過程中,總有一批工蟻會先負責「固定」材料。這些工蟻會集結起來,運用足與大顎攫住築巢所需的枝葉,並使勁緊拉著,使葉片間互相貼近靠攏。此時工蟻就像是一群訓練有素的拔河選手,完工前,牠們會一直維持著姿勢,以確保材料固定妥當。

當葉子正被工蟻群固定的同時,還會有另一批工蟻負責「修建」的工作。由於築巢過程需要仰賴幼蟲的吐絲能力,此時工蟻們會以大顎銜著幼蟲,讓幼蟲貼近那些被工蟻緊拉著的葉子邊緣。接著,工蟻以觸角輕拍催促幼蟲,幼蟲便會吐出具黏性的分泌物。這些分泌物就如同快乾膠,沾上葉子的同時也逐漸定型為絲線。工蟻便來回移動吐絲中的幼蟲,藉著布下密集的絲線,使不同的葉片互相黏結。

眾多工蟻反覆且持續的「固定」、「修建」,齊心協力之下, 一團能夠遮風蔽雨的巢就這樣被建造出來。

如果築巢需要用到的特定枝葉距離較遠,工蟻還能以大顎銜住同伴,讓彼此身體相連接,形成「肉體拱橋」,延長可觸及的距離。這樣的方式也會運用在覓食時,藉以跨越移動路徑上的溝壑或障礙。

 築巢過程工蟻們會利用大顎咬住葉子,同時利用穩固的足拉住另一端,合力把葉子拉近,接著便等待其他工蟻把幼蟲帶過來吐絲連接葉片。攝影:李鍾旻

築巢過程工蟻們會利用大顎咬住葉子,同時利用穩固的足拉住另一端,合力把葉子拉近,接著便等待其他工蟻把幼蟲帶過來吐絲連接葉片。攝影:李鍾旻

以蟻剋蟲 自然防治在歷史留名

雖然人類社會裡,並沒有適合的運動舞台可供編織蟻發揮,但牠們可是古代農業歷史的一員。

大約成書於西元304年,由晉朝嵇含編撰的地方植物誌《南方草木狀》記載︰「交趾人以席囊貯蟻鬻于市者,其窠如薄絮,囊皆連枝葉。蟻在其中,並窠而賣。蟻赤黃色,大于常蟻。南方柑樹若無此蟻,則其實皆為群蠹所傷,無複一完者矣。」這被認為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生物防治案例。

當時南方的交趾地區,有商人會販售一種小布袋,袋內裝著薄絮般的蟻巢,還連著一些枝葉。蟻巢裡是一種外表橙紅色調,體型稍大的螞蟻。經營果園的人會買來防治柑橘害蟲侵襲果實。   

「交趾」這個地區,指的應是現今的華南地區和越南北部一帶。而交趾人用來對付害蟲的大螞蟻,根據中國昆蟲學家考證,種類正是編織蟻。中國南方的廣東、廣西、海南、雲南等地是其原產地。藉由這則史實記載,可得知原來早在1700年前,當時的人就懂得善用編織蟻的習性,來處理果樹的蟲害問題。

編織蟻攻擊性強、領域性強,會為了保護巢而攻擊出現在樹木上的動物,因此成了農人的幫手。

唐代劉恂的《嶺表錄異記》也有類似的描述:「雲南中柑子樹無蟻者實多蛀,故人競買之以養柑子。」大意是說,嶺南地區的果樹常會遭蟲蛀食,因此當地人購買編織蟻來防蟲害的情形很普遍。民間利用編織蟻來防治果園害蟲的古老傳統,如今還持續著。目前中國的福建和廣東等地,仍有放養編織蟻以防治柑橘園蟲害的情形。

三刺角蟬(Tricentrus sp.)與一旁徘徊的編織蟻。三刺角蟬會吸食植物汁液,並排出有甜味的蜜露,編織蟻往往會與之共生,對牠們照顧有加。攝影:李鍾旻

三刺角蟬(Tricentrus sp.)與一旁徘徊的編織蟻。編織蟻雖然會驅逐許多接觸樹木的動物,但角蟬和介殼蟲、蚜蟲等會產蜜露的昆蟲往往屬於例外。例如三刺角蟬,編織蟻往往會與之形成互利共生的關係,對牠們照顧有加。攝影:李鍾旻

是農人的幫手 也是人類的盤中佳餚

編織蟻雖然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好幫手,但牠們最大的天敵大概也正是人類——編織蟻的另一項重要用途,是作為人類的食材。

泰國北部的人會採編織蟻的幼蟲及蛹來食用,常見的料理方式是將其蒸熟,與雞蛋、青木瓜和辣椒等食材混合,作成類似沙拉的涼拌菜餚。另一種料理方式是拌入生雞蛋後作成煎蛋料理。不過,一般人常會誤以為那些作為食物的幼蟲與蛹是螞蟻的「卵」。

在中國南方,民間則會採集編織蟻的成蟲,以火炒的方式食用,或是加入生雞蛋攪拌後炒食。或可直接生吃,據說嚐起來略帶有類似檸檬的味道。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人便會以編織蟻與雞蛋煮成的料理招待嘉賓。

雲南的傣族、哈尼族、彝族等族人,則有將編織蟻浸製成「螞蟻醋」食用的傳統。

古代印度人還曾有利用編織蟻來縫合傷口的記載。「手術」的方法大致為,捉來一隻編織蟻,當牠張開大顎欲攻擊,便立刻把牠的頭挪到需要處理的皮膚傷口邊緣,讓編織蟻咬住,這大顎就如小鉗子般牢牢夾住皮膚。之後去除其身體,過幾天,頭部便會乾燥脫落,此時傷口也已初步癒合。 

 有翅的編織蟻生殖型雌蟻。雌蟻體型略比工蟻大,體長約1.6~1.8公分,在交配後翅會脫落。攝影:李鍾旻

有翅的編織蟻生殖型雌蟻。雌蟻體型略比工蟻大,體長約1.6~1.8公分,在交配後翅會脫落。攝影:李鍾旻

小心! 編織蟻兇猛的一面

一種螞蟻有如此多的事蹟,很有趣吧?不過有件事要特別提醒,這種螞蟻生性兇猛,咬人可是很痛的!

一旦編織蟻的巢受到騷擾,或巢周圍的枝葉被碰觸,工蟻便會集體湧出。當牠們發現目標敵人後,會迅速進攻以大顎咬住對方,同時從腹部末端噴出禦敵用的分泌液「蟻酸」。遭咬傷的部位接觸到蟻酸時,會引起如被針扎到般的強烈痛感。

所幸編織蟻只會攻擊侵犯其領域的對象,不會無故攻擊人。被咬的當下只要即刻遠離樹木,牠們便會停止攻擊。而編織蟻的噬咬除了痛感,對人體一般不會造成什麼損害。

若是有機會到東南亞的郊山步道走走,見到編織蟻時,觀察上還是得稍微留意。務必保持距離,以免遭受皮肉之痛!

※ 本文由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補助廣告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