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
2023年廢塑膠近254萬噸 環境部擬循環經濟應對
環境部統計,去年全台塑膠廢棄量約253.9萬公噸,生活類占約192萬公噸;明年上半年將會邀各界討論、研商源頭減量及循環經濟的綠色成長模式,共同應對塑膠污染問題。環境部分析2023年全台塑膠資源流向,廢棄量約253.9萬公噸,以生活類達192.6萬公噸最多;其中回收再利用約108.9萬公噸,焚化處理約140.8萬公噸,掩埋約4.2萬公噸。(中央社報導)
AI辨識黑面琵鷺 中華電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
中華電信董事長簡志誠10日表示,今年定位為中華電信生物多樣性推動元年,制訂生物多樣性長期保育路徑,將運用人工智慧(AI)等科技,及早達到目標,已推出全台首創的黑面琵鷺AI智慧監測系統,能即時辨識黑面琵鷺族群數量,節省志工人力。(中央社報導)
國土計畫法在即…桃園申請地目變更、開發案件量翻倍
國土計畫法預計明(2025)年4月實施,民眾憂新法影響土地未來開發與價值,都趕上路前變更地目或開發。桃園地政局受理地目變更案件從往年170件倍增到330件,申請開發計畫也從10多件增加到20多件,人力負擔大。地政局表示,明年會再補充人力處理。(聯合報報導)
震南鐵線環評說明會 居民表態反對酸洗
震南鐵線公司產業園區開發案環評訴訟案,最高行政法院今年8月判決環評撤銷確定,酸洗部門立即停工,震南不死心,計畫再次提送環評,10日依規定舉辦公開說明會,震南強調,酸洗作業為製程之一,因外銷需求及兼顧品質,無法委外處理,但在地居民擔憂污染農地反對到底。(自由時報報導)
路樹倒塌國賠難 北市議員提案投保天災險
每次颱風來襲,台北市都有行道樹倒塌災情,也有民眾車輛被壓損求償無門;台北市議員張文潔10日在工務委員會提案針對停在合法車位被毀損的車輛,公園處應額外投保天災責任附加條款。法務局代表說明,11日將先邀集有官股的富邦產險研商,收集意見後再提供給公園處做政策評估。市議員苗博雅認為,合法停車格位收費充實停管基金,行道樹是市府種的,颱風天樹倒壓在合法格位上的車,停車管理工程處不可以置身事外。(自由時報報導)
熊闖日本超市後遭撲殺 民眾不滿灌爆秋田當局
日本秋田市區11月發生熊闖入超市並攻擊店員的事件,這頭熊在2天後被捕獲撲殺。秋田當局近日接獲大量民眾抗議,有人支持撲殺,也有人反對,一度影響市府相關單位日常業務。(中央社報導)
水箱裡搭「組屋」培育 新加坡推10萬珊瑚養殖計畫
為大規模培育珊瑚,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今天宣布「10萬株珊瑚計畫」,新加坡公園局將在聖約翰島設立珊瑚養殖設施,在水箱裡以搭建「組屋」的方式養殖小珊瑚。這是新加坡最大的珊瑚修復計畫。(中央社報導)
日本2040年度發電結構 再生能源占比可望居首
日媒報導,日本政府正在彙整新版「能源基本計畫」,有意調高再生能源在2040年度發電結構占比至「4成到5成」,將是首度躍居各類能源之冠。至於核電占比擬維持在2成左右。(中央社報導)
核廢料當貴重金屬販賣 菲調查局破獲不法集團
菲律賓3名嫌犯將貧鈾當作貴重金屬販賣,遭執法人員逮捕。菲律賓國家調查局(NBI)稱,這是菲律賓首次出現這類案例。(中央社報導)
歐洲環保署:2022年近24萬人死於空汙
歐洲環保署(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10日發布報告指出,2022年歐洲聯盟(EU)有近24萬人死於細懸浮微粒(PM2.5)汙染,較前一年度下降5%。法新社報導,PM2.5是顆粒最細小、但對人體健康危害最大的可吸入懸浮微粒。其中最多死亡案例發生在義大利、波蘭和德國。(中央社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