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6~18日
新竹海水淡化廠開工 行政院長卓榮泰:年供3000萬噸水助產業升級
去(2024)年受到颱風等極端氣候影響,行政院因而編列預算從伏流水、再生水及海水淡化等面向開發新水源。新竹海水淡化廠是計畫的其中之一,完工後年供水量可達3000萬噸,有助穩定其他水庫調度。同時,該工程配合「大矽谷計畫」與「珍珠串計畫」強化水資源管理,讓充裕調度的水源有助台灣在全球高科技產業鏈中保持領先地位。(聯合新聞網報導)
農業廢棄物禁露天燃燒恐成琉璃蟻溫床 議員促配套措施
新竹縣議會業務報告中,縣議員邱坤桶針對環保局「禁止露天燃燒」政策提出建議。他指出堆置農業廢棄物如綠竹筍、柑橘等恐成為琉璃蟻的棲息地,影響農損,建議竹縣環保局、農業處等可編列預算,以攪碎方式讓農作回歸自然。環保局則回應,會再與農業處討論其補助方案。(聯合新聞網報導)
金門4月鯨豚擱淺5起 創近3年同期最高
金門水試所指出,今(2025)年4月金門鯨豚擱淺5起,均為民眾報案後,由相關單位派員到場解剖採樣、掩埋。除少數狀態良好或有明顯外傷外,大部分擱淺案例都是多重原因累加結果,其中1起尚在哺乳階段,另4起並未記錄到胃裡有食物,但仍無法評斷是因漁業資源枯竭造成鯨豚食物減少,或其他環境原因降低個體捕食能力。(中央社報導)
不滿反四接「護海公投」提案遭中選會撤銷 基隆市府提告敗訴
前市議員王醒之等人反對外木山海域設四接,提案獲基隆市府通過後被中選會撤銷。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認定,協和電廠更新計畫屬國家能源政策及基隆港區管理,依《憲法》、《電業法》及《商港法》均屬中央權限,非地方自治事項,水產保育區管理也需經中央核定。(公視新聞網報導)
中油七接說明會 大林蒲居民質疑環評草率
中油洲際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七接)預計7月動工,昨在高雄大林蒲辦施工前說明會,地方質疑環評過程草率,施工帶來空氣、噪音等汙染,要求「先遷村再施工」,也不滿高市府沒派人來,場面一度混亂。中油表示,空汙增量會採在地抵換等方式,也採低噪音工法。(聯合報報導)
日本煉油業減緩脫碳步伐 重返化石燃料懷抱
當前出現對脫碳打退堂鼓,反映產業界對能源安全、美國政策風險和通膨引發的原物料成本上升擔憂加劇,這些因素會削弱業務項目獲利和可預測性。之前為應對氣候變遷而調整投資組合的企業正紛紛將重點又擺回石油和天然氣上。像是Eneos控股和第二大煉油商出光興產皆縮減對清潔能源等脫碳投資計畫,接下來將加大對液化天然氣的投資。(中央社報導)
比利時翻轉能源政策 放棄廢核計畫准建新反應爐
比利時國會通過表決,推翻了原先將國內核反應爐除役期限設定在2025年底前,並禁止興建新核反應爐的法律。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天然氣價格飆升後,比利時即已將核反應爐除役期限往後推遲10年。目前全球對核能的興趣正處於1970年代石油危機以來新高點,如荷蘭和瑞典正計劃興建新的核電廠,而義大利也預計恢復核能發電。(中央社報導)
義大利總理:歐盟環保只推電動車是錯誤 讓中國得利
義大利總理表示,歐盟環境政策僅推動改用電動車是錯誤,此舉只會得利於目前主導電動車市場的中國,因此義大利與其他15個歐洲國家希望推動採行「技術中立」原則,開放汽車使用各種有助降低碳排的替代性燃料,不要只侷限使用電力。(中央社報導)
氣候暖化加速消融 阿根廷莫雷諾冰河體積縮減
氣候暖化造成全球各地的冰河消融減少,現在連阿根廷的莫雷諾冰河都發生嚴重的冰裂作用,導致有越來越大的冰山從冰河分離出來。還有20層樓高的冰柱直接崩塌,顯示出暖化正在加劇,也讓水面上下的冰山堆積、融化速度失去平衡。根據阿根廷政府2024年曾公布一份報告顯示,莫雷諾冰河從2015年開始,損失速度是過去47年來最快也維持最久的,平均每年會損失85公分高的水量。(公視新聞網報導)
澳洲萊納斯宣布生產重稀土 中國以外首家供應商
澳洲萊納斯稀土公司(Lynas Rare Earths)表示,萊納斯已成為中國以外第一家商業化生產重稀土的企業。稀土用於一系列可再生能源技術。萊納斯16日發聲明表示,公司在馬來西亞的新廠已經生產氧化鏑(dysprosium oxide),萊納斯還預計6月將開始生產另一種稀土元素鋱(terbium)。(中央社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