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草叢的貓頭鷹】系列二:生態服務給付幫草鴞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住草叢的貓頭鷹】系列二:生態服務給付幫草鴞

2025年06月06日
公視記者 陳佳利 陳慶鍾 顏子惟

「生態給付是一個增加牠們食物安全的方法,因為農田就是牠們覓食的地方。」屏科大野保所助理教授洪孝宇說。希望農田也能是安全的棲地,為了讓林業保育署推動的草鴞生態服務給付計畫,在2021年上路。參與的農友,守護草鴞的安全與田間豐富的生態,也為消費者提供安心的作物,為草鴞保育增加一絲希望。

台灣的貓頭鷹大多是森林性的,唯獨草鴞住在草叢裡。相對來說,低海拔的草生環境變動劇烈,經常因為開發、火燒、外來種植物入侵等問題消失。棲地大幅減少,原本數量就不多的草鴞,陷入危機,被列為一級保育類動物。

屏科大到參與草鴞生態服務給付的農友田裡,設立棲架。

設棲架為找回猛禽 意外成為草鴞生態監測利器

心型的蘋果臉,烏黑的大眼睛,草鴞外型讓人過目不忘,牠們會在棲架上打瞌睡、抓到老鼠也會帶到棲架上吃,遇到下雨天會靜靜站在棲架上淋雨,繁殖季還會一起站在棲架上放閃。這些行為都是因為有了棲架,才能親眼目睹。

抓到老鼠的草鴞。影像提供/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繁殖季容易看到草鴞一起站在棲架上。影像提供/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牠們主要在草生地活動,夜晚也會到農田環境覓食,因而面臨鼠藥毒害、中鳥網等危機。部分農友為了保護作物,會田裡放置老鼠藥,老鼠、小型鳥類吃到中毒,猛禽吃了牠們間接中毒而死,失去天敵壓制,鼠類可能越來越多。

為了改善情況,2017年起,屏科大團隊開始在農田廣設棲架,希望把猛禽找回田裡,利用牠們抓老鼠的天性,幫助農民降低鼠害,這項計畫意外發現草鴞也會來使用棲架,因此把裝設棲架列為生態服務給付的必要項目。

不同的田間作物,不同的農田環境,各有不同的鳥種在活動,棲架不止能減少田間鼠害,也同時進行生態監測,讓研究人員藉此理解草鴞喜歡利用的農田型態。

草鴞生態服務給付計畫如何運作?

田裡拍到猛禽,農友可以獲得一萬元獎勵金,草鴞生態服務給付計畫還有農地友善獎勵金,農友只要做到不用老鼠藥、除草劑、獸鋏、鳥網,以及不放養犬貓,這些為草鴞量身打造的規定,每年每公頃最高可以獲得兩萬元,每位農友最多可以申請5公頃。2024年,參加面積擴大到90公頃,參與農友增加到80位,目前大約75%的農田棲架有拍攝到猛禽。

在田裡裝設棲架是參與草鴞生態服務給付,必要的項目之一。

輔導團隊整理過去一年的棲架影像,送給農友每人兩張田裡拍到鳥類照片。

按照慣例,輔導團隊會整理過去一年的棲架影像紀錄,田裡有拍到鳥類的,會送給農友每人兩張照片。拿到照片,農友的心更踏實了,這些影像讓他們終於能看清楚田裡的幫手是誰。

跟隨石虎、諸羅樹蛙等保育類動物推動標章的腳步,草鴞也要建立標章,讓農友的產品聯合行銷,讓保育行動落實到生活裡,目前有九位農友順利取得標章。

友善草鴞農作標章。

幫草鴞的農友需要消費者支持 生態廚師來幫忙

輔導團隊和台灣生態飲食設計中心合作舉辦生態餐會。

農友需要消費者的支持,廚師可以是兩者之間的橋梁。為了讓草鴞農友的農產品被更多人看見,輔導團隊和台灣生態飲食設計中心合作舉辦生態餐會。每道料理使用的都是友善草鴞農產品標章的食材,透過專業廚師的轉譯,農產品有了新的詮釋,品嘗著既熟悉又陌生的味道,受邀的農友又驚又喜。

透過專業廚師的轉譯,友善草鴞農產品有了讓人驚喜的新詮釋。

雖然初期加入計畫的,大多是有機或友善的農友,為了突破同溫層,慣行農法的農友也能申請加入。多一位農友理解草鴞的危機,多一位農友願意改變,草鴞就少一分風險。2024年1月,一隻受傷掉落在工廠角落的草鴞,就因為農友即時通報,送到屏科大照養後順利野放。

草鴞保育在悲喜之間跌宕起伏,有的個體沒這麼幸運,一場特展中的草鴞標本,是被遊蕩犬攻擊致死的個體。如何減少草鴞在農地上的危機,成為保育行動中不可或缺的支柱。生態科研公司負責人林惠珊表示,如果跟農友做結合、把環境保護好,每個農民耕種的地方就是草鴞的保護區。

為了避免草鴞遭遊蕩犬攻擊,參與生態服務的農友,不能放養犬隻。

以農田為起點,以農產品為媒介,保育工作者、農友、廚師或消費者,都擁有草鴞所需要的力量。夜行性的草鴞也需要光,農友臉上喜悅的光,有機會把草鴞保育的路照亮。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住草叢的貓頭鷹】系列二:生態服務給付幫草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