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兔雞花搬新家──輕鬆理解國土計畫,以及他為何重要 | 環境資訊中心
地球公民通訊

狗兔雞花搬新家──輕鬆理解國土計畫,以及他為何重要

2025年06月20日
文:地球公民基金會
編按:距離住有上千人聚落僅300公尺的超大礦坑、農田中的違章工廠、沙灘上的大型飯店、環境敏感區的豪華民宿⋯⋯各種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在區域計畫的體系中不勝枚舉。因此,長期關注國土不當開發及利用的地球公民基金會,期待「國土計畫」儘早全面上路,透過規劃、計畫引導使用及土地使用管理,讓「對的事情發生在對的地方」,實現永續發展。
 
然而,國土計畫自2020年起兩度遭修法延宕;首次展延3年,第二次則在2024年最後一天,再度延後6年,至2031年前才全面上路。面對一再延宕的現況,我們選擇化挫折為契機──推動更透明、多元、親民的國土對話,促進政府、專業者與公民之間的對話,為國土治理打下堅實的社會支持基礎。為此,我們重磅推出「狗兔雞花」一頁式網頁,用圖說帶你輕鬆理解國土計畫,一起守護我們的土地未來。

地球公民推出「狗兔雞花」一頁式網頁,用圖說輕鬆解析國土計畫。圖片來源:擷取自狗兔雞花搬新家網站

國土計畫的前世今生

在有土地管理法規之前,土地就已經被使用,因為沒有預先計畫,導致各地發展分散,不同使用混在一起。都市地區在日治時期開始有「都市計畫」,而其餘國土直到1974年才有「區域計畫」,當時期待透過管理規劃,翻轉很多地方發展各自零星分散、農地大量破碎、流失的情況。然而,實際執行時只是照著當時現況記錄下來,沒有「先規劃再管理」原本想改善的問題,因此難以改善。

都市地區在日治時期開始有「都市計畫」,而其餘國土直到1974年才有「區域計畫」。圖片來源:擷取自狗兔雞花搬新家網站

如果缺乏規劃,都是「先蓋了再說」,那會怎樣?

公共建設被插隊

因為超級企業在山坡上蓋了大型樂園,政府開了一條馬路,雖然附近居民也能受惠,但資源分配應考量全區發展優先順序,避免公共建設因企業開發被迫提前,影響其他地區需求。

浪費稅金收爛攤子

違章工廠在農地上,除了污染、噪音等,農地也無法提供發生火災的合理救災條件,增加的防救災成本,以及公安災害發生時的補救,都是花費全民的納稅錢,幫違法工廠擦屁股。

人定勝天已經過時

有些土地位在天災發生的高風險區,如果不避開這些區域,也要有足夠的預警機制,才能減少災害發生時的損失,否則等於是和老天爺對賭。

石化管線穿越城市

高雄市區被石化產業包圍,為了將石化原料從南高雄輸送至北高雄的工業區,管線穿越城市與社區,暴露在公安風險中。預先規劃,就有機會將管線繞開城市與社區,或做更多措施降低風險。

後勁溪上游至台塑仁武廠。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提供

國土計畫有什麼特別的?

資源有限,所以先想好再做就很重要,國土計畫重要的其中兩個重點就是「先想好再執行」以及「提供討論大平台」。

以旅遊聚餐為例,不同人可能有不同行程偏好,但旅費與時間有限,所以要一起討論出行程,先買票訂位,才不會遇到餐廳沒開餓肚子、臨時花錢買可以先準備的東西。

而國家發展與土地使用,因應氣候變遷等更複雜的治理難題,會遇到不同政府單位都需要土地,國土計畫中,就有提供協調的機制,讓不同的需求可以被協調討論,最終形成符合整體發展方向的規劃,並且照著計畫去做。

適合的土地做適合的事情

每一塊土地因為先天地理或區位條件,都會有相對適合與不適合的使用方式,像是無污染、農水路配置完善的地方適合農業發展,農業發展也只能在農地上,工業發展適合發生在具有生產與交通區位的地方。一但錯置,可能讓土地價值無法發揮、甚至造成污染或公安等危險。

有風險的地方避免開發

台灣是一個容易發生天災的地方,不論是風災還是地震,我們的國土上都有許多容易造成災害的土地,這些土地在國土計畫的脈絡下能識別出來避免開發,或對可能的災害風險做好預警及準備,就能減少天災造成的損失。

持續建立共識

有別於過去區域計畫的擬定,完全沒有民眾參與的程序,研擬國土計畫規範有邀集學者、專家、民間團體等舉辦座談會或以其他適當方法廣詢意見,作為擬訂計畫參考,以及審議前、核定後的公開展覽及公聽會。

規劃的權力下放

過去的建設規劃,常常是離地方遙遠的中央政府直接決定就進行,像是十大建設,這樣的規劃方式很有可能不顧地方脈絡與需求。而國土計畫的設計,讓地方政府作為主要的規劃者,讓規劃能更貼近地方的需求。

「地目」與國土計畫的「功能分區」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圖片來源:擷取自狗兔雞花搬新家網站

與區域計畫的「地目」不一樣

區域計畫的「地目」與國土計畫的「功能分區」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更直白的來說,「地目」就像本來廚房是「廚房」,在「廚房」可以煮飯;臥室是「臥室」,可以睡覺。「功能分區」像是把「廚房」改成「可以開火烹調食物的地方」;把臥室改成「適合睡覺的地方」。

「區域計畫」每塊土地分開規定:「地目」是先定義每一塊土地的名字,能做的事都仰賴於這塊土地被劃定的名字,不管附近是什麼,也不管和整個區域之間的關係,例如:建地只能蓋房子,農地只能種田。

「國土計畫」整個區域一起管理:「功能分區」是依照整個區域的土地特性,區分出最適合用途方向,區域中每一塊土地,只要符合這個區域容許的使用,都可以經過申請或不申請直接使用,例如:整區都是農業發展區,可以種田也可以蓋農舍。

國土計畫沒有偉大到想改變世界

只整理廚房不會讓菜變好吃,但當你把廚房整理好之後,會提供一個練習煮菜的環境,也會更願意去買更好的食材,讓菜變好吃的是一切改變加起來的結果。但如果你連廚房都不整理,就沒辦法練習也不會想買好食材,永遠不可能煮出好吃的菜。

國土計畫只是一個對未來使用土地的方法,以及提供一個大家討論事情的情境,真的要達成土地都能發揮最大價值,在不同的使用情境下都需要不同的主管機關一起提出政策配合,不是只靠土地管理就能達成。

最重要的是,希望在計畫、土地管理、政策引導的共同配合之下,改變土地價值所代表的意義,讓土地都能發揮最適合的用途,而不再以「地價」衡量一切。

在計畫、土地管理、政策引導的共同配合之下,讓土地都能發揮最適合的用途,而不再以「地價」衡量一切。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提供

國土計畫會不會缺乏彈性?

許多對國土計畫的擔憂,來自於制度改變會不會讓現在的土地使用,未來受到限制或違法,答案是不會!另外一些擔憂來自功能分區的劃設後,是不是沒有彈性沒辦法調整,答案也是不會!

合法的使用一樣合法,違法的使用一樣違法,而國土計畫中的彈性的介紹如下:

既有權利保障

國土計畫保障既有的權利,所以現在的每一塊土地,包含土地上的所有使用,不管被劃到哪,只要現在是合法的,未來也一樣會是合法的。現在是違法的,未來也一樣違法,和現在一樣要被查處取締。

因地制宜

國土計畫其中一個設計是將管理土地的權利下放給地方,最了解各地情境的是地方政府。各地方政府可以依照當地的情境,改變原有針對土地的容許使用項目,訂定屬於當地因地制宜的規範版本。

重大、緊急設施

根據國土計畫法,運輸、水利、能源及經中央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認定,具有供公共使用性質的維生基礎設施或事業計畫,可以在各個國土功能分區申請使用。

通盤檢討

全國國土計畫每10年、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每5年通盤檢討一次,確定過去制定的計畫是否適當,需不需要調整,計畫可能因為整體國際發展趨勢而需要改變,而國土功能分區也會跟著一起調整。

鄉村地區整體規劃

以「鄉鎮市區」為規劃單元,回應地方的鄉村發展課題。在機制上,鄉村地區整體規劃分為「計畫研擬」與「法定審議」兩階段,先蒐集資料與民眾參與,研提策略;藉由法定審議則可檢討既有國土功能分區分類,並得新增另訂土管。

適時檢討變更

根據國土計畫法第15條,除了定期通盤檢討之外,也開放部分特殊情境,可以適時檢討變更計畫,例如戰爭、天災等重大災害或國防、重大建設等。

「國土計畫」給予了大規模群聚的違章工廠聚落,透過計畫共同解決環境污染外部性的可能。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提供

若不守法也不相信政府 制度怎麼改都徒勞

「國土計畫」作為管理使用土地的工具,想要在制度上解決「合理但不合法」的使用。但他也就只是一個制度,所以無法解決「有人違規」,無法解決「不取締違規」,無法解決「我不相信政府會好好執行」,無法解決「土地管理層次以外」的問題。

就像定了紅線不能臨停的法規,還是會有人違停,警察可能不執法,開單可能被關說,也沒辦法解決停車位不夠。但這都不是反對制度建立的理由。

對未知質疑或擔憂並不會沒有道理,但不嘗試就永遠沒有機會變好。

※本文轉載自地球公民基金會〈狗兔雞花搬新家(二)—國土計畫有哪些土地管理大變革?〉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