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消費:用消費力票選你的價值觀
1980年代,全球最大的環保團體之一「地球之友」,視「消費者運動」為環保運動的主戰場。其最成功的一役,莫過於成功地抵制乃至勸服全球八大氣霧劑(aerosol)製造商,逐步淘汰使用氟氯碳化物(CFCs)。另一波運動,則成功地迫使可口可樂放棄一個將摧毀貝里斯3,000公頃熱帶雨林的計畫。
1990年代至今,光談綠色消費已經不夠。結合對生態環境、勞工、人權等問題的關心,一股「倫理消費」的呼聲在西方愈來愈大聲。英國《衛報》分析這股趨勢指出,倫理消費者傾向購買不傷害環境與社會的產品。他們也許只買放養家禽的蛋(free-range egg)、購買在地農民的產品以降低運輸的能源消耗,他們也可能採取積極行動,主動發掘那些產品靠剝削童工、破壞生態而獲利,並進一步採取抵制行動。
倫理消費運動的活力表現在兩方面,一邊積極教育消費者,一邊運用消費者的集體力量向企業施壓。而支撐這一連串消費者抵制行動、改變消費者意識的,是一些將資訊透明化並兼具監督作用的消費者雜誌或相關非營利組織出版的報告書。
透過追溯「產品背後的生產世界」(world behind the product),消費者有機會瞭解自己每天消費的商品的「生態足跡」(environmental footprint),覺醒到每個日常生物用品,背後可能帶有一連串的生態與社會衝擊。
在英國,像是以曼撤斯特為本部的「倫理消費者研究協會」就定期出版《倫理消費雜誌》,建議消費者什麼產品該買、什麼不該買。而通常被建議購買的商品類別包括:有機產品、公平交易產品、節能燈泡、來自再生能源的電力、回收紙等等。而「公司評論」(Corporate Critic)的研究者,則定期研究超過80份刊物、摘要企業活動成為易讀的概要,每月更新資訊。目前,這個組織的研究者已經建立全球三萬個公司的摘要。
倫理性投資也成為消費者的重要武器。英國「倫理投資協會」以「獨立金融顧問」的角色,提出倫理投資的標準,建議消費者購買倫理性金融商品或投資倫理企業。
透過「正面表列」與「負面表列」,消費者以購買力或金融投資支持倫理性產品,同時,「抵制」不符生態與社會倫理的產品。許多知名跨國企業都曾遭「負面表列」,出現在倫理消費者的抵制名單上。
像美國油品公司ESSO至今仍是綠色和平組織、地球之友等團體的黑名單。ESSO被控破壞全球對改善氣候變遷所做的努力。無獨有偶,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也因為在尼日三角洲開採造成生態破壞,以及支持奈及利亞高壓政權打壓當地人權運動,而遭到倫理消費者抵制。英國倫理消費者信誓旦旦地說:「抵制殼牌的行動將繼續下去,直到奈及利亞歐格尼(Ogoni)地區的人民,得以公平地分享來自汲取石油的利潤,並得到較好的環境。」
其它知名品牌,像是雀巢、星巴克、GAP、耐吉、麥當勞等,都曾因為不同理由遭到抵制或仍被抵制中。儘管採取抵制行動的消費者人數很難評估,但被點名的大企業,很少敢輕忽這股消費者的力量。例如,1990年代中起即飽受批評的耐吉,自1998年開始接受協助企業進行永續發展的機構「自然的一步」(Nature Step)的輔導。耐吉依「自然的一步」的永續原則,將變革集中在永續產品設計與提升運作效率,而完全六十五項先導計畫與措施。
咖啡商也不敢掉以輕心。2002年9月,英國最大援助團體「牛津飢荒救濟委員會」(Oxfam,編按:即樂施會)的報告痛批,全球四大咖啡銷售商雀巢、Procter & Gamble、 Sara Lee 及 Kraft,造成貧國兩千五百萬農夫赤貧、無法得到合理利潤。雀朝隨後同意將從「管理供應端」(manage supply)進行改善。曾經遭倫理消費者批評使用「由童工、有害殺蟲劑及低於生活所需的薪資種出來的咖啡」的星巴克咖啡連鎖店為了向消費者示好,則立刻跟進出售「公平貿易」咖啡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