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2年的「世界衛生報告」(World Health Report )中指出:「氣候變化已經對人類健康造成影響」。氣候變化和傳染病的關係脈絡為何?對人類生活有何影響呢?台灣社會要如何因應這樣的難題?7月6日到8日,由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與成大公衛所主辦「公衛教育在社大」社區防疫報導人才暨種子師資培訓營中,看到台灣防疫漏洞解決之道的曙光。
暖化造成傳染病爆發
全球暖化除了造成海面上升、降雨量分布模式改變,更嚴重地改變全球動植物生態的生存模式。「人類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控制生活環境條件的物種,因此最不容易感受到全球暖化引起的環境變化,」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美鄉表示,「隨著全球暖化帶來的環境變化,台灣也面臨傳染病爆發的可能性也節節上升。」以登革熱為例,以往病媒蚊通常好發在溫暖的夏天,冬天的寒冷的氣溫成為管控登革熱的防線,不過這樣的防疫界線即將面臨全球暖化而潰堤。
暖化的現象下,傳染病為何會爆發?「氣溫上升和傳染病的爆發環環相扣,」何美鄉以1997年立百病毒(Nipah virus)所爆發的腦炎為例,帶有病原的水果蝙蝠,平日生活在森林,並不會將病原直接傳給人類,而是得透過「活豬」才能使人、狗、貓致病。
當年因為強烈的聖嬰現象,降雨量銳減,加上森林開發使蝙蝠棲地與食物緊縮,蝙蝠因而遷移到近都市的郊區。在覓食的時候,食用的食物,也就是受到病毒感染的食物,可能掉入養豬場,豬隻是此病毒的擴充宿主,可以在短時間繁殖大量的病原,進而引起豬場的工作人員得病。
防疫是公共責任
2003年的SARS事件,突顯出社區防疫的基礎知識不足與應變上的漏洞,有鑒過去的陰影與預防未來疫情大爆發的可能性,「公衛教育在社大」計畫自2003年以來致力於社區防疫教育的推廣。4年已培訓1000多位種子師資下鄉授課,修課人數已達4000多位。2007年更規劃師資與學員從社大走入社區,同時培訓一群報導志工尾隨紀錄與社區互動的歷程。
「距離正義理想的遠近,是判斷社會好壞的一個標準,」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錢永祥,在和學員探討社會正義的概念時說,「公共衛生這個問題的『公共性』,說明衛生並非只是一個人的責任,而是全體的公共責任,因此公共衛生的議題是社會正義最直接的判準。」計畫主持人同時也是成大公共衛生所教授陳美霞,強調「公共衛生的進步非個人的行動可改變,需要組織,甚至整個社會一起投入組織、加入行動。」
雖然目前社區防疫的工作仍不受政府部門與一般民眾的重視,且限於經費預算,每個學期只能到20~30所社大進行。陳美霞認為要讓社會覺醒,公衛教育首要的工作目標是「從行動者自身做好、組織好」,進而推動以草根力量強化公衛體系的可能性,讓更多參與者更有系統地參與與深耕。
此外《與SARS共存》也提到「從生態學角度嚴格說來,生物元素代代循環,一樣都不多也不少,也算公平!」人類是自然的一分子,無法違抗自然界之規則。何美鄉特別提醒學員,應以「順應自然」做為防疫教育思考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