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中心的「武俠瑞太」四個字,還在我心裡繞啊繞地,這一路走來的幽静竹林,感覺好像俠士展現輕功般,飛過而不停,聽說每年三、四月來瑞里,晚上嘴巴還不能張太大,要不然螢火蟲會飛進去。
瑞里大地震後的重生,在這幾年有心人士的努力下,有了成果,除了賞螢外,這條古道也成為熱門的登山活動,從我們此行不斷遇到的山友們,就可以體會瑞太的親和力。
離開抹油坑的叉路後,我們選擇路況較平緩、於1931年改闢之古道而走,行至望天崖處,視野豁然全開,前方的太和山區就在眼前;回首一路走來的竹林寫意、蕭瑟的芒花,不禁遙想當年先人開闢之辛苦,這也是最近幾年我熱衷這令人懷舊的古道的主因。
回頭是岸.回頭嶺
人總是懷舊,古道旅行沒有高山之壯闊,但卻可以三五好友悠閒相聚,我們在涼亭處煮食午餐,泡上一壺熱茶,和來往的各方武林好手聊上幾句,也許人生就此短暫交會,這等豪情似那冬日裡暖陽之和煦。
古道在此有了分界,一是往太和下行,一是在沿1870年開闢的舊路回到登山口,經過一番討論後,我們決定有始有終的完成「瑞里至太和」的古道全程,事後回想這選擇是正確又幸運的。
沿途階梯一路往下走,是一片美麗的茶園,所謂回頭嶺的涵義,終在抵達古道出口處有了體驗,原來換個角度想,若和我們走相反,從太和往瑞里是一路急陡而上的階梯坡,等走到回頭嶺處,早已氣喘吁吁了!
該不該再往前走,還是放棄回頭,通通在這個三叉路口做個決定,前人命名之智慧,與自然地形之巧妙安排,令人佩服也感到會心一笑,說著說著,還真的有人這樣走,我們遇到一團三、四十人左右,正是要鍛鍊體力,回走瑞里。
太和,早期為鄒族「哈里味社」的住居,大概是產茶的關係,村子裡總瀰漫著一股茶香,眼之所見亦是茶園風光,茶葉要種得好,霧氣和溼度很重要的條件,而這裡中海拔的氣候,正是給了茶葉良好的生長環境。
在我們回走公路至瑞里登山口時,山上人家的單純與熱情,免費便車載送外,還邀我們至家裡喝茶休息,在在都給了這批遠方而來的登山客,留下美好回憶。
而這樣的登山喜悅,還包括在公路上令人驚艷的王爺葵,自上次「舊好茶」一別後,就再也沒看到冬日開花的野生族群,若無行經此縣道公路,也無此機緣重現昔日回憶,我們這趟俠客行似乎是幸運居多。
【下篇預告】
走向高雄旗尾山 九四一層層階梯鍛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