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道六號大用環保工法 淤泥、爐灰當材料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國道六號大用環保工法 淤泥、爐灰當材料

2007年09月05日
摘錄自2007年9月4日中廣新聞南投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號稱第3代高速公路的國道6號南投支線,嘗試不少新的施工方法,特色都是廢物再利用,兼具環保及施工的需要。例如:利用水庫淤泥提煉作為「輕質混凝土」的原料,利用煉鋼副產品爐灰,作為流動性高的「自充填」混凝土,提升墩柱的強度,就連路面鋪設的瀝青,也採用透水性高的材料,讓路面不會積水導致車輛打滑,兼具環保與施工需求。

國工局表示:國道6號南投支線採用的新工法,集中在材料的改良上。南投支線是第一個全線運用所謂「自充填式」混凝土的國道路段,「自充填混凝土」本身擁有相當好的流動性,可自行充滿,不需要額外的施工,以煉鋼的副產品:爐石粉,替代水泥,不但不會影響強度,還可以大幅減少施工的時間。

其次,南投支線也首度測試了國內第一次採用的輕質水泥,這一回則是利用水庫的淤泥,高溫提煉後再生成為顆粒狀的骨材,充當混凝土中的碎石原料,因為重量比傳統的混凝土減少了20%~30%,相當適合作為橋樑的結構,增加承載重量的經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