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異商機」的迷思與新思維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氣候變異商機」的迷思與新思維

2007年09月11日
作者:城國斌(嘉鼎資本管理集團)

德國北部AURICH風力發電場近日暖化議題頗受全球關注,不過,除了關心溫度上升的問題之外,有不少人開始將目光焦點放在如何由此波趨勢變化、發掘致富商機。

然而,許多人注意暖化現象時,往往存在這樣的思維:觀察變異現象、歸納出逐漸形成的新趨勢,就能掌握逐漸萌芽的產業、潛在的商機。因此,照著這個邏輯歸納,暖化現象帶來的氣溫上升、大型天災頻繁…等,也代表著會有相關產業,應運而生。

例如,以再生能源為主的「綠金」產業:太陽能、風力發電…等;或是因應全球水資源短缺等趨勢的「藍(水)金」概念股,都是受到關注的熱門標的。

甚至,有媒體以巴菲特也投資風力發電業務,或索羅斯也購買巴西乙醇的生質能源股,作為為綠金商機背書的証明。

事實上,在這一波沸沸揚揚的「氣候變異商機」熱潮中,隱含著兩種迷思,適足以凸顯一般人在投資思維上的盲點。

首先,「迷信大師」的現象,在這波暖化熱潮再度突顯。「巴菲特看好『綠金』產業、投資風力發電」一事,成為該波熱潮推波助瀾的原因之一。但事實上,這僅是巴菲特的波克夏控股公司旗下的能源公司Mid-American Energy營運範圍中有風力能源業務而已,實在不宜被過分渲染為「看好」的舉動。

其次,上述提到的看趨勢、選股票的作法,相當典型地顯現出大多數人的操作觀念:追逐變動間的機會、由上(產業、趨勢)而下(企業個體)的選股手法……常常發生的結果是,陷入「概念股」的熱潮,相關個股,雞犬升天,使得持股成本不斷攀升,耗力追高的情況,層出不窮。1990年代的網路概念股,殷鑒不遠,可為例證。

整體而言,目前看待氣候變異商機,例如太陽能、風力發電……等企業,其觀點仍侷限於將自然資源視為「物品」:思考的大多僅是如何充分利用、提高效能,方能獲利。但事實上,這樣的觀點,已經落伍了!

現今已有許多學者和企業,開始以不同過往的思維,將自然資源、甚至自然界的運作方式,系統性地融入企業思維與實務中,創造新的利益和價值。

颶風災害環境經濟學家保羅‧霍肯(Paul Hawken)在其著作《綠色資本主義》(Natural Capitalism)一書中,就揭櫫此一概念:企業若能將「商業利益」和「環境護育」充分結合,也就是在企業實務中,積極導入更具環保概念、更節能的製造流程;甚至放大格局、以系統性的觀點,思考如何降低氣候變異帶來的災害。此舉帶來的效益(無論是經濟或環境),將遠大於上述僅是單純利用天然資源的企業。

例如,或是美國的「紐可鋼鐵」(Nucor),在鋼鐵原料來源上,採用廢鐵回收的方式,每年回收高達1900萬噸的廢鐵、充分運用,減低對環境的可能負擔。而在製造方式上,多年前即已採用「電弧爐製造法」,大幅降低傳統煉鋼方法隨之產生的空污、以及二氧化碳帶來的溫室效應。

又例如瑞士再保險公司(Swiss Re),為了減低暴風災害的賠款,從被動地期望天災降低,轉而積極地投入全球的公共政策,以保護氣候;並將手邊資金,投入於不破壞氣候、且能獲利的技術,兼顧獲利與環保。上述這些企業,都是在企業實務中,將「商業利益」和「環境護育」充分結合的商業模式。不但有環境永續的意識、更能創造出商業價值。

國人觀察這一波「氣候變異」的趨勢時,可以嘗試著打破既定思維,直接觀察企業個體的營運內容,開始分辨哪些企業能充分運用「自然資本」的概念,進而提升企業的獲利。相信這樣的作法,能讓投入的資金,轉化為促進環境永續發展的資本,在氣候變異之中,發揮更正向、積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