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01日
摘譯自2007年9月26日外電北京報導;陳維婷編譯;蔡麗伶審校
為了供應日益增加的電力需求並減少污染排放,中國正在計畫興建大規模水力發電水壩。科學家對此發出警告,水壩可能會排放大量甲烷,導致氣候暖化。但若設計得宜,這些甲烷可被收集並轉做發電使用,提供中國更便宜、乾淨的能源。
甲烷是由壩底沈積的動植物腐爛分解產生,當水流通過發電葉片時,甲烷便被釋放進入大氣,這是一種比二氧化碳更強的溫室氣體。最新的研究指出,中國興建水壩可能使甲烷排放量增加8%,但是相關資料尚未被聯合國納入溫室氣體天然排放源的計算,也因此目前對水壩工程難以做出規範。
今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預計將超出美國,且為酸雨主因二氧化硫的排放大國。中國正處於追求經濟成長與減輕污染排放的兩難選擇,再生能源的發展也因此廣受青睞,水力發電更是其中最重要的建設項目。但是甲烷排放問題可能讓水壩的優點蒙上陰影。
巴西國家太空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Space Research )的科學家利瑪(Ivan Lima)表示,全球的甲烷排放中,水壩約佔5分之1,其中熱帶地區的淺水水壩排放最嚴重,雖然中國的水壩多屬深水且位於溫帶,但一連串水力發電工程規模非常龐大,整體影響仍難以忽視。另外,國際河網(IRN)主席麥考利(Patrick McCully)也指出,中國河川普遍水質惡劣,污染嚴重的廢水進入水庫,會導致水壩產生更多甲烷。
利瑪表示,希望各國政府能更注意水壩的設計, 目前已有技術能使甲烷排放降低,同時收集甲烷進行額外發電,應考慮推廣。
中國的水壩估計每年可產生近260萬噸的甲烷,相當於全國7個月的進口天然氣總量。若能重新評估工程設計,增加資金技術添設甲烷發電設備,不但能減少溫室氣體,對於求「電」若渴的中國而言,也是另一大利多。
參考資料: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