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講求技巧 先感動自己、再改變別人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環境教育講求技巧 先感動自己、再改變別人

2007年11月14日
本報2007年11月14日台南、高雄訊,陳誼芩報導

中國環保NGO遊台江科技不斷進步,環境持續遭受破壞,解決環境問題尚無法立即利用科技解決,學者期待透過環境教育,或許能真正改變人的行為。13日下午,在高雄師範大學進行的兩岸NGO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與會的大陸NGO人士與台灣學者,共同討論兩岸學子的環境意識,與環境教育作法。

柴山會總幹事楊娉育第一次擔任解說員時,她形容只有「慘」字可形容。後來經過不斷自我反思與價值釐清的過程,最後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她說:「找回失去的環境覺察能力,學會傾聽、學會欣賞、學會放下,然後,學會說故事。」她為環境教育下了很好的注腳和示範。

環境教育在中國草原與都市的實踐

長期關注公民教育、環境教育、鄉村教育的北京天下溪教育諮詢中心總幹事郝冰,分享她在草原推廣環境教育的經驗,以「人與草原網絡」為主題,關注牧民生計,守護生態屏障。

13日上午,這些NGO人士在台南台江體驗了漁民的手拋網作業。郝冰認為,台灣漁民和中國牧民所面對的問題十分相似,一方面他們是最基礎的生產者,承擔著環境變化與氣候變異的風險,另一方面,他們也面臨中間商從中層層剝削的問題。

北京天下溪教育諮詢中心透過舉辦草原沙龍、草原遊學等活動,請牧民到北京分享草原的故事及變化,也促進學者與牧民之間的互動。郝冰表示,「教育作為一種手段,如果只講求技巧,效果維持不久,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都市的部份,北京天下溪教育諮詢中心大多以自然體驗和編寫教材的方式,傳達環境教育的理念。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李軍玲也表示,應視對象的不同,想出不同的法子來推動,例如將「節能減排20步驟」的活動名稱改為「省錢小撇步20妙招」,更能吸引人響應。

另類環境教育:中國大學生的新興力量

來自中國大學生環境組織論壇的李立,今年大學剛畢業,他表示該組織舉辦的大學生綠色營,培育了許多關心環境的種子。參加過綠色營的人,有些畢業之後進入環保NGO工作,而有些人雖未實際投入環保工作,但在個人的工作崗位上,也會產生環保意識。

另外,中國大學生環境組織論壇也透過問卷調查篩選出幾所高校,進行學生培訓。透過基礎數據的調查,繪製出校園節能警戒地圖,並建議學校改善。

反觀台灣的大學生,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葉欣誠和楊娉育都認為,台灣的大學生對於環保議題是冷漠的。葉欣誠表示,台灣的環境教育只做表面,並未深化。他還提到有些大學生不做垃圾分類,竟然是因為「小學已經做過了」,許多教育問題,必須從根本解決。

生態環境教育 從自己做起

近年生態旅遊發展起步,在環境教育論壇之前,中國環保NGO先到台南遊台江,由台南市紅樹林保護協會總幹事李進添進行生態講解。不僅認識紅樹林植物、招潮蟹、彈塗魚和水鳥,體驗漁村捕撈技術,李進添更在生態解說的過程中,融入生態保育的價值觀。

保育四草地區的濕地與紅樹林,是台南市紅樹林保護協會的主要工作,他們同時也持續推動環境與生物的教育工程。李進添說:「解說員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他認為解說員應該建立風骨、堅持自己的信念,不是一味迎合遊客的需求。

楊娉育在「環境教育論壇」也回應說:「再多的的知識,都不及感動的一半。如果自己都無法感動,如何感動別人?如果不先改變自己,如何改變別人?」

中國大陸的12名環保NGO代表,實際體驗漁村手拋網、吊罾的捕撈過程,只見李進添輕輕鬆鬆撈到許多魚,也藉此進行機會教育,他認為「環保不應該是不食人間煙火,考慮現實的生計問題是必要的。」當他要求當地漁民為環境盡點心力時,常常遇到漁民的第一個問題是:「這樣做對我有什麼好處?」於是,他扮演先驅者的角色,自己開始一點一滴努力,讓其他人能夠看見改善後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