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0日
摘錄自2007年11月19日新華網沈陽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用水看水表、用電看電表,用熱是不是也應該這樣計費呢?」近年一路走高的熱費價格,讓越來越多用熱戶對計費方式提出質疑。
每年進入供暖季,沈陽市民李紅心中總有一個「結」:而今電費、水費、熱費價格隔幾年就漲一次,用水、用電自己還能節省點,而用熱卻怎麼也節省不了。「就我家而言,有時白天人走屋空,但暖氣卻照常供﹔有時供得太熱,還得開窗散熱。」李紅說,我們一面交著高額的暖氣費,一面又在承受著巨大浪費,真是頗感矛盾。
遼寧省建設廳住宅與房地產處副處長葉天泉說,由於目前供熱是按照面積收費,不能體現出「用多少熱、交多少費」的商品屬性,用多用少都交一樣的錢,這就調動不了用戶節約用熱的積極性。世界銀行中國熱價和收費改革研究項目專家姜潤宇則表示,按面積收費既不利於提高供熱效率,又不利於落實節能減排,實為「大鍋飯」式供熱。
為了減少浪費,降低成本,不少企業紛紛採取辦法。去年冬天,沈陽市供熱系統推出一種名為「看天燒煤」的供暖方式,即考慮到外界氣溫對室溫的影響,氣溫高的時候少燒煤,氣溫低的時候多燒煤,以此在居民室溫達標的前提下,節約燒煤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