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投資‧大溫暖?】之 鋼鐵篇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大投資‧大溫暖?】之 鋼鐵篇

2007年12月06日
文字:張岱屏(公共電視記者);攝影:張光宗(公共電視記者)

環保團體質疑,在缺乏自產能源的台灣,真的有必要發展高汙染高耗能的鋼鐵業嗎?2007年,台灣的經濟成長並不理想,但在環境汙染上卻拿了好幾個世界第一!我們的火力電廠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一,河川裡工業有機廢棄物含量世界第一,10年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成長率世界第一,氣候暖化的速率也是世界第一!當全球暖化成為世界各國政府迫切面對的危機,台灣的政府卻似乎將自己置身事外,任憑二氧化碳排放呈倍數成長。高耗能、高汙染的鋼鐵業、石化產業持續擴張,所謂的大投資,真的會是大溫暖嗎?

蚵農林進郎駕著竹筏,到台西外海巡視自己的蚵架。這上百公頃的蚵田是台灣最重要的牡蠣養殖區。每當東北季風吹起的時候,蚵農就忙著掛起一串串的蚵條,等待海潮帶來蚵苗附著到牡蠣殼上。

近幾年來台西海域水質越來越差,導致蚵苗不容易附著,漁民只能望海興歎。環境惡化,養殖產業直接受衝擊。1990年代初,雲林沿海的牡蠣年產量高達400-500公噸,現在只剩下100多公噸。水質汙染使得牡蠣不張口覓食,生長期也從過去的1年不到,拉長為2年。

1996年開始,台塑六輕進駐雲林麥寮,從此雲林的海岸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海岸線上矗立起煉油廠與石化廠一根根的煙囪,濃濃的白煙日夜不停地排放,讓雲林沿海的天空總是灰蒙一片。看得見的是空氣的汙染,看不見的卻是海岸生態的惡化。根據環保署的海域監測資料,近年麥寮沿海的水質有酸化的現象,跟麥寮電廠排煙脫硫產生的廢水有關。雖然台塑指出放流水符合排放標準,但漁產減少卻是不爭的事實。

漁民沒有舉證汙染的能力,只能默默承受環境惡化的損失。像這一片廢棄的蚵架,就是因為2000年工業區填海造陸,造成凸堤效應、泥沙淤積,漁民被迫棄守。然而填海造陸的工程將繼續進行,台塑計畫在台西外海的新興區設置年產量750萬噸的煉鋼廠,再加上台西區的國光石化,整個雲林沿海將會被工業區包圍。林進郎擔心台塑鋼鐵一旦設置,日薄西山的養蚵產業就連黃昏也等不到了。

台西外海上百公頃的蚵田,是台灣最重要的牡蠣養殖區          1996年開始,台塑六輕進駐雲林麥寮          2000年工業區填海造陸,造成凸堤效應、泥沙淤積

針對漁民的擔憂,台朔重工總經理吳國雄表示,未來台塑鋼鐵的汙水放流管距離牡蠣養殖區超過5公里遠,廠區與養殖區有隔離水道,汙染排放會合乎法定標準。

設置鋼鐵廠的理由是什麼?工業局長陳昭義指出,目前台灣的鋼鐵用量約2千萬噸,每年還必須從國外進口1千萬噸左右,因此台塑投資鋼鐵廠,可以滿足國內鋼鐵的需求。鋼鐵是基礎工業,如果上游鋼鐵原料缺乏,下游汽車、機械、電機等產業都會受到衝擊。台朔重工總經理吳國雄也表示,台鋼設置後,預估可以帶動中下游產業,提供4萬名以上的就業機會,製造各種鋼鐵產品外銷。

但環保團體質疑,在缺乏自產能源的台灣,真的有必要發展高汙染高耗能的鋼鐵業嗎?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指出,中鋼目前在台中港正進行中龍鋼鐵擴建,如果再加上台塑鋼鐵,生產一定過剩;而且把高汙染高耗能的前端生產留在台灣,做成低廉的鋼鐵製品外銷,怎麼都不划算。綠黨秘書長潘翰聲則認為,台灣每人鋼鐵用量世界第一,如何將鋼鐵中下游產業轉形成高科技高附加價值產業,才是重點。

雲林縣長蘇治芬宣稱要打造雲林為農業首都,中央卻不斷將雲林推向重工業,形成養殖業與重工業比鄰而居的尷尬景象。矛盾的政策,讓漁民無所適從。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理事長林進郎表示,全台灣2/3的蚵苗是來自雲林沿海,依靠牡蠣養殖產業生存的人口有7-8萬人,產值雖然不高,卻照顧到許多中老年弱勢族群。許多沿海的老年人出海掛蚵條、撿蚵螺,一天也有1-2千元的收入,一旦養蚵產業消失,等於斷了他們維生的後路,政府的配套措施又在哪?

整個雲林沿海將會被工業區包圍

除了牡蠣,文蛤養殖也是台西沿海最重要的產業,占全台灣文蛤產量的60%,目前台西鄉養殖文蛤的魚塭就有1,600多公頃,年產值超過11億;這幾年因為水質汙染、漁塭老化等問題,產值從過去每公頃100萬減少為70萬,幾乎減少了30%。養殖業者想向六輕提出求償,但苦於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產量減少跟六輕的汙染有直接關係。台西養殖權益促進會理事長林文新表示,現在漁民更擔心的是,台塑鋼鐵廠填海造陸的範圍將從麥寮延伸到舊虎尾溪,漁塭區最主要的排水幹道――有才寮大排無法直通入海,屆時漁塭將沒有乾淨的海水可以取用,當暴雨或是颱風時期,可能讓淹水的問題更為嚴重。

在漁民的生計之外,更直接的是空氣汙染對居民健康造成的影響。以去年為例,六輕排放的空氣汙染包括1,515公噸懸浮微粒、5,041公噸硫氧化物、13,300多公噸氮氧化物、2,686公噸有機揮發物。七輕再加上煉鋼廠,懸浮微粒與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都將瀕臨離島工業區容許量的上限,勢必對下風處的鄉鎮居民造成更大的健康風險,而二氧化碳更是不能迴避的大問題。台朔重工表示,未來台塑鋼鐵會用最佳可行的技術做到節能及環保設計,將每噸鋼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1.98公噸,比國際平均值2.5公噸更低,同時也提出各種溫室氣體減量的對策;但環保團體認為,如果煉鋼廠設立,光是台塑集團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占了全台灣的1/3,相當於全國人民住商交通的總合。政府讓單一企業擁有這麼高的碳排放權,實在不符合環境正義的原則。

過去10年來,台灣的經濟成長率下滑,二氧化碳排放卻飆漲了2倍,每人溫室氣體排放是亞洲之冠,這種發展和許多先進國家背道而馳。所謂的大投資,當真是大溫暖嗎?台灣要擺脫二氧化碳成長率世界第一,必須改變產業結構,邁向低碳經濟的道路。

養殖業與重工業比鄰而居          牡蠣養殖產的產值雖然不高,卻照顧到許多中老年弱勢族群          在漁民生計之外,更直接的是空氣汙染對居民健康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