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氣候會議延會一天 專家指共識已漸成形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巴里氣候會議延會一天 專家指共識已漸成形

2007年12月14日
低碳生活部落格2007年12月14日印尼,巴里島訊;張楊乾報導

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執行祕書德布爾(Yvo de Boer)。張楊乾攝。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第13次會議(COP13),在經過兩周冗長的討論後,仍無法達成結論。原本14日要結束的議程,將會延到15日才會有具體結論。

這次會議的爭議,包括歐盟提案要求先進國家減量25%~40%,但直到目前為止仍被美國代表所否決。部份歐盟國家為此大表不滿,並威脅將不會出席接下來由美國主導的氣候高峰會。

而中國及第三世界77國集團(G77),這次則對氣候技術轉移權非常關注,他們也仿效之前在WTO杜哈回合談判裏,開發中國家對藥品專利開放的堅持,並將其轉成對先進國家清潔科技移轉的要求。不少觀察者也發現,這樣的協議草案,與1987年為限制氟氯碳化物的《蒙特婁議定書》裏,關於技術移轉的章節相近。

至於小島國家聯盟(AOSIS),則是要求先進國家協助調適,甚至是處理環境難民的問題。

據聯合國秘書處氣候變遷核心顧問、也是史丹福大學法學院國際公約的知名教授海勒(Tom Heller)分析,COP13有兩個重要的議題,第一是開始有下一階段總量管制的數字出現,也就是歐盟所提的25%~40%;第二則是開發中國家尋求已開發國家的援助,不同國家還有不同的需求,比如有的國家需要保護森林、有的國家需要技術轉程、有的國家則是急需外界協助適應氣候變遷等。

他以技術轉移權為例,指電價穩定對於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非常重要,因此清潔的發電成本若是太高,自然不會被開發中國家所接受,特別是現在這些技術只掌握在五、六家全球性的大公司手裏。

他說,以上這些問題,在1992年各國簽《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以及1997年《京都議定書》的討論裏都有提及,現在只是將其條文化而已。

海勒坦言,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的會議,只是把所有可能遇到的問題攤開來談,並把企業誘因提高。他說,這是為讓資本市場能夠參與解決氣候變遷的難題,讓市場機制也能參與對抗全球暖化。

至於這次會談可能無法訂出總量管制,海勒說,如果是他也不會冒然地簽下去,他說這是因為沒有很令人信服的研究,證明這樣的減量比例是足夠,或是不足夠。

不過,他也舉出這次COP13可能造成的影響。他說,在部長級會議召開前,各國金融首長也齊聚在氣候變遷會議上,這正代表了往後的氣候合約,將不再只是專注在排放總量的爭吵上,而是一份含括政經在內的國際合約。他指過去的清潔發展機制(CDM),原只是限定在溫室氣體上,未來更應該要提升到整體社會的碳排放量。

海樂也說,全球公民社會對暖化的意識,已經走在政治人物前面很遠了,現在這已經不是科學的問題,而是人類的組織能否解決此一難題。

※ 即使各國都達成京都議定書的減量目標,也只能在2100年降溫0.04度。而且2007年為止,京都議定書簽約各國的總體二氧化碳排放量,不但沒有達到京都的要求,甚至仍在持續的成長。

※ 本文同步刊載於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