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綠建築 挑戰永續生態城市(下)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工程

超越綠建築 挑戰永續生態城市(下)

2007年12月25日
作者:廖桂賢(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博士生)

如何讓不永續城市轉變為生態永續城市,成為都市發展重大課題。圖片來源:我們的島二十一世紀的城市挑戰

組構城市的硬體,除了建築物之外,還有交通道路、水電等管線的公共設施、公園綠地等等,這些城市硬體設施的建造與運作,控制著都市中的水循環、空氣流動、泥土、能源和物質的流進流出,深刻地影響著區域的環境與氣候;特別是人口密集、在經濟和政治上具全球影響力的大都會,其都市運作模式的環境與生態影響也是全球性的。

都市運作帶來的大規模環境影響,是二十一世紀人類永續發展的重要挑戰。雖然目前全球都市的總面積佔地球表面不到十分之一,但全球都市人口已經超越鄉村人口,都市對環境和氣候的影響遠遠大於都市的實質範圍,在都市人口持攀升的趨勢下,都市的發展該如何避免像現在一樣帶來毀滅性的生態浩劫和氣候災難,是未來人類生存的關鍵。

那麼,什麼樣的都市,才算是生態永續的都市?在概念上,生態都市的運作除了不能為周遭的環境帶來負面影響之外,同時也應該是一個人與自然作用和諧共存的健康系統;一個適於人居的城市,能不能同時也是有豐富生物多樣性的地方?都市防災設施能不能在保障生命安全的同時,尊重環境系統的自然機制?這不是不可能的,只要我們徹底改變「人與自然相對立」這樣根深蒂固的二分法觀念。

多元專業投入,共同修復城市生態系統

一直以來,規劃設計專業界在思考城市發展時抱持著單一目標,就是如何將城市打造為適於人居的城市,在不瞭解自然與工程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之下,滿足人類需求和便利性是以犧牲自然生態環境來成就舒適的硬體生活環境,這樣的觀念必須改變。

雖然聽起來可能很不對勁,但城市跟其他自然生態系統一樣,也是一個物種與物理環境交互作用下的生態系統,只是目前城市這個生態系統的運作嚴重失衡,也連帶影響城市中主要物種—人類—的健康。我們建造都市的模式,是不斷用科技和人造硬體來取代原本生態系統可以提供的服務,包括防洪防災、空氣和水的濾淨、氣候調節、廢棄物的分解處理等等;而人造系統卻遠不如自然系統有效率,許多系統甚至非常不管用(防洪工程是最好的例子),於是,我們的都市在喪失生物多樣性、阻隔自然水循環、流失有養分的土壤之際,也同時創造了許多棘手的災難。

就像綠建築的積極意涵一樣,從無到有打造一個所謂的生態城市或生態社區沒有任何意義,今天,我們真正該做的是修復無數個現有的、不永續的城市生態系統。空間相關專業者如都市規劃師、地景建築師、工程師、建築師等首先必須義無反顧地扛下這個責任,發揮高度創意來設計解決方案。然而,要修復龐大複雜的都市硬體所需的專業遠超越空間專業,我們更需要生態、地質、水文、大氣領域的科學家的共同投入。全球暖化的威脅迫在眉睫,只談綠建築已經不合時宜,所有關心未來的朋友,都應該更積極地向永續城市的目標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