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峇里島氣候變遷會議加上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在國內的重心似乎都把美國拒絕簽署協議,有共識無結論,或是高爾公開批評美國政府的新聞上。其實全球對於減碳的觀念上已經有非常大幅度的轉變。例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大聲疾呼,「全球暖化是我們這一代的道德挑戰」,高爾在諾貝爾頒獎典禮也提出,提醒大家對崛起中的「民眾力量」應抱持樂觀,這股由下而生的力量將督促領導人採取行動,遏止全球暖化。
若以目前達到的共識來看,溫室氣體排放量趨勢就算是現在已經開始有新的削減方案,但全球的排放量在未來十年以上,仍會持續增加,短時間內暖化及氣候異常的機會仍會持續增多。雖是如此,綜觀今年的轉變,環保似乎成為政治上必須非常重視的一個主流。
例如曾任德國環保部長的德國總理梅柯爾,在峇里島會議前,率先發布了一個全球首創的氣候變化保護方案,提出德國在2020年要降低40%的二氧化碳,這是全球到目前最大幅度及企圖心的計畫,遠超過整個歐盟的20%。同時要投資超過300億歐元進行各種新計畫,預估將獲得超過360億歐元的減少能源之出回收,可以說是用經濟手段來解決暖化問題。澳洲新任總理陸克文在競選時,也提出簽署京都議定書作為競選政見之一,即使前任總理霍華德有高度經濟成長的政績仍遭慘敗。
國內只看到「拼經濟」的政見,卻忽略的韓國的拼經濟下還有著環保的內涵,尤其過去整治清溪川廣獲好評是一個強有力的基礎,新任韓國總統李明博這次更提出「綠色韓國」,宣稱南韓若沒有保護環境的長遠目標,不可能成為先進國家,他將運河計畫與環保串聯,強調「韓半島大運河」是南韓通往先進國家的整合基礎建設。未來就要看看美國民主與共和兩黨對氣候變遷問題上的差異,是否也會造成總統大選後美國政策的轉變。
在這些今年度贏得大選之政黨策略上,可看出未來全球面對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上思潮已明顯轉變,暖化不僅是環保運動而已,環保更是可以幫助經濟發展的一項新的動力,更不再是過去國人熟知的「環保」與「經濟」並重的思潮。台灣過去十多年來,在一味的拼經濟思維下,減碳是口號,縱使綠色執政依舊是大幅增碳,光靠民間減碳還不夠。幸虧這次峇里島會議台灣仍無法正式被列入表列的國家,如果未來要重返國際社會,將被嚴厲譴責,真的期待未來國家的領導人可以提出更有具體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