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臭水溝」真面貌──湳仔溝三部曲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還原「臭水溝」真面貌──湳仔溝三部曲

2008年01月21日
本報2008年1月21日台北訊,陳誼芩報導

提到板橋,你會想到什麼?林家花園、南雅夜市,還是台灣藝術大學?這些地方都與板橋的「水澤文明」習習相關,但板橋和「水」一脈相承的歷史脈絡,卻被人們所遺忘。板橋市唯一一條僅存的露天河流─湳仔溪,被視為「臭水溝」,所以政府要在這條「臭水溝」上,蓋起高架橋……

  

現在,有一群人們試圖找回板橋失根的過去。由枋橋河流文化協會舉主辦的「板橋藍帶:湳仔溪城市願景工作坊」試圖重新建構民眾與水的連結,透過實地踏查與分組討論的課程,讓民眾回溯過去、想像未來,並且用自己的聲音主動告訴政府「我們要的是什麼」。

話說從頭:被遺忘的歷史古城 被忽視的河流文明

走入板橋,高樓大廈林立,每棟建築物彷彿在比高似的,高還要更高;號稱四鐵共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快還要更快。快速追求現代化的發展,讓人們忙得忘了板橋古城的歷史,就連林家花園的存在都顯得突兀;「因為失去連結」─古蹟與歷史的連結、歷史與河流的連結、河流與人的連結。

「板橋的文明發展史,就是河流的使用史,四汴頭、新埔、後埔、浮州、江子翠(港仔嘴)、以及板橋本身,這些地名都與河流相關」板橋社區大學環境課程講師王肇台談起板橋河流的歷史演變,早年到此開墾的漢人,引大漢溪和公館溝的水來灌溉農田。乾隆年間,林成祖建造大安圳,引大嵙溪(今大漢溪)水灌溉田地、水田遍佈,形成農業型態的社會。(註一)

到了1853年道光年間,林本源家族從大溪到板橋建「弼益館」做為收稻租之用,1855年板橋建城。早期的路運不發達,貨物往來多靠水運,現在的湳仔溝,真正的舊稱是「湳仔港」,是進出板橋城主要的港口(舊址在今聖若望教堂附近),行水區河道寬100多公尺、深約3.6公尺,堪稱當時的「快速道路」。

進入日據時期,縱貫鐵路從新莊遷線至板橋,航運功能逐漸沒落;1960年代後期政府將板橋定位為輕工業都市,工廠紛紛進駐;1968年華江橋通車後,人口大量湧入,農田快速消失;隨著轉型成工商業社會,灌溉需求減少,人口聚集、污水排放增加,溝渠水圳失去灌溉的任務,開始被鋼筋水泥等人造建物覆蓋,成為城市的排水溝。(註一)

當務之急:莫讓道路工程成為河流殺手

如今,舊時的灌溉溝渠大多都已成了馬路底下不見天日的排水溝,只剩下湳仔溝是唯一一條僅存的露天河流。王肇台形容每次到湳仔溝,河水的顏色都不一樣,紅、灰、黑、黃、紫等,這是一條嚴重污染的河川。

但它悲慘的命運還不只如此,台北縣政府規劃的特二號快速道路,連接五股交流道(北一高)與土城交流道(北二高),其中板橋段要在湳仔溝的左岸蓋起高架橋,到時它將成為「讓人更難以親近的河流。」在板橋社大講師王肇台、台灣土地倫理發展協會秘書長陳健一、大觀國中教師邱子容等人的多方奔走下,與板橋市公所、台北縣政府、經建會積極接洽,希望可以找出折衷方案,讓特二號快速道路改道。

「為什麼到處都在拆高架橋,卻要在板橋又蓋起高架橋?」邱子容這麼說。除了向政府單位遊說之外,他們也積極在社區大學向在地民眾推廣湳仔溝的公共議題,讓社區居民知道板橋是個水澤文明的社會,水澤文明消失,代表過去的記憶也將消失。「當民眾不知道這些歷史,河流成為排水溝、似乎理所當然,在上面蓋起高架橋,也沒什麼不好。」邱子容也提到,但當民眾知道瞭解了過去的歷史,以及湳仔溝未來發展的可能,大多能接受保留湳仔溪的想法。

枋橋河流文化協會向台北縣工務局提出三個改道的替代方案,都被工務單位駁回,陳健一認為台灣因為政治因素,政策決定只有四年的眼光,沒有長遠的考量;技術官僚的本位主義加上四年的民意代表、四年的行政團隊,讓台灣的政策作了很多錯誤的決定。

「為什麼新莊中港大排可以整治成為一條乾淨的親水河廊?我們卻無法保有板橋的百年河道湳仔溪?」邱子容要求比照中港大排,召開數場公聽會,將民眾的聲音納入政策考量,因為代議政治的民意不代表市民的民意。

未來想像:許湳仔溝一個美麗新願景

「保留湳仔溪,可以做什麼?」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在工作坊中,邱子容和景觀設計師何其昌分享了國內外許多經驗,引發民眾對於湳仔溪未來不同的想像。

邱子容提到「去高架橋化已成為工業文明的城市嘗試錯誤後的覺醒」,當選南韓總統的李明博,在擔任首爾市長任內拆除清川溪上的高架橋,重現河川原貌;浮世繪中著名的日本橋在東京奧運期間,也被蓋上高架橋,現在預計花3100億台幣讓它重見天日;「那我們的城市遠見和主體性是什麼?」

「如果我們的生活環境已經很棒了,何需高架橋帶你到別的地方?」要如何讓生活環境變更棒?民眾提出了多元的看法。

一名住在浮洲地區的居民表示,台灣藝術大學座落在板橋市浮洲地區,但附近違章建築亂蓋、生活環境髒亂,是最沒有藝術氣息的地方。他希望藉由正在推動的「板橋浮洲榮工廠地及週邊地區都市更新規劃案」,以板橋大學為基地,建構大學城,帶動附近生活機能,並且由學校向外延伸綠地至湳仔溪畔,他也建議未來周邊發展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主,讓學生有發揮所學的空間。

也有民眾提出水岸城市的構想,以湳仔溪為主軸,畫出休閒區、商業區、生態區和住宅區,各區有不同的主題規劃,卻又可以共存共榮;還有民眾建議透過湳仔溪串流歷史古蹟,並且多留下自然素材,不要太多人工水泥;也有民眾建議可以規劃文化路徑、生活路徑與單車路徑,串連湳仔溝畔的觀光資源,讓外地人知道板橋不只有林家花園。

一名曾住在浮洲里的居民談起小時候的回憶,趁溪水褪去時,與母親牽手涉水而過,到板橋中央戲院看電影,她說「那是我與母親的回憶、與湳仔溝的回憶」,用湳仔溝重新架構板橋古城的印象,才是板橋人的驕傲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