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記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偶記

2008年02月24日
作者:企鵝

聽了這學期最後一次的Seminar,是關於全球氣候變遷與森林生態的改變,在報告中嘗試地利用台大全球氣候變遷中心得到的數據,以及挑選各國所發展出來的模式中,選擇最適合台灣的模式,將數據套入,希望藉由數據變化的趨勢,推測未來台灣森林可能的變化。

在報告中,大家對於雨量的數據都有著許多的意見,讓我想到之前與加拿大老師報告中也曾經談到的雨量測定問題:「如果真的不適用,為什麼不自己去做一個呢?」老師在討論中這麼建議,那時,學弟堅稱某一天的數據的確是受了雨量的影響,但從圖表中完全看不出關聯。

好吧,或許是真的有那場雨,事實上也真的有那場雨,那雨怎麼從數據消失的?這讓我與昨天的報告之間,有了一些聯想。

報告中假設當全球氣溫再上升5℃後,台灣森林的面積將會縮小極大的比例。這是個十分大膽的預測,最起碼是極為聳動的。在生態學中,或者說環境科學中,環境模式變化的推估已是另一門完全與傳統野外生態學不同的方向,模式推估者通常利用一段很長時間的資料,推測一個很大面積的樣區,幾乎所有的工作都是在電腦中完成。因此,考慮的條件因子周不周詳、所獲得的資料準不準確,決定了模式的成敗與否。

只是,常常環境的變化往往超乎預期,有些政策的轉向與制定,也不是電腦所能模擬;再者,雖然我們可以在中央氣象局中找到很漂亮的雨量累積圖,只是那些圖層,也是以測站與測站之間的數據,利用一些數學方法所得到的結果。

一個小小的台灣已經如此複雜,更何況將尺度放大到一個洲,或者一條遷徙線。

「我希望在台灣的人可以了解,你們在台灣所做的事情將會影響到在阿拉斯加的我們,相對的,在阿拉斯加的我們,所做的決策,也將會影響台灣的你們。」去年12月來台灣拜訪的美國漁獵總署的Rick,在被電視訪問時如此說著,背景是彰化的廣闊灘地。他來台的目的是要尋找他在阿拉斯加繫放的黑腹濱鷸。

穿越了南部的雨霧

相距7,500公里的阿拉斯加與台灣,藉由一隻不過成人拳頭大小的候鳥連結,亞洲與美洲之間的連結居然只是一隻不過不到100公克的小鳥。

藉由候鳥的研究,跨越洲界與國界之間的例子比比皆是,正如混沌理論中的「蝴蝶效應」。一隻在巴西輕拍翅膀的蝴蝶,結果造成德州產生了颶風?一隻在台灣度冬的黑腹濱鷸,停止拍動翅膀,二隻黑腹濱鷸一起停止拍動翅膀,一千隻黑腹濱鷸一起同時停止拍動翅膀,然後呢?

當然,在研究方法教科書中,都會談到研究的一開始,除了目的的確定外,便是尺度的劃定,尺度不斷地放大或縮小,對於整個研究結果的方向,都將會造成極為兩端的結果,因此我們當然不會利用衛星照片來研究1公尺方格裡的東西,只是,200公里、寬400公里長的方格裡,結果是與更大尺度的範圍將會互相影響時,所謂的決策與經營方向,又該怎麼拿捏?

影響的層級往往會超乎我們所想像的範圍,正如兒時的經驗可能會影響長大後的行為,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就會影響某件事情的發展。

「或許台灣的森林將會因為溫室氣體的排放而面積縮小,而北歐會因為控制得宜而森林往下移?」在討論中,有人冒出了這麼一句話。

我們看起來是處在不同的培養皿裡,卻生存在相互感染的實驗室內。當數萬隻黑腹濱鷸都停止拍動翅膀,會不會我們的季節也開始停止運轉?

當穿越了南部的雨霧,回到中部的陽光下時,我突然這麼想著。

回到中部的陽光下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Tracking 寫于2008/1/17

作者

企鵝

台灣水鳥研究群成員,鳥故事杜撰者,以科學的角度觀察候鳥來去,嘗試以文字記述環境變遷,鬻字維生是理想,但常不可得。

>>個人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