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停用農藥後,楊文石阿伯的睡蓮田裡,再度回復了健康溼地該有的繽紛與多采,「台北赤蛙的數量在當年就增加到三百五十隻,澤蛙及貢德氏赤蛙出現的頻率也都顯著提高;此外,還有中國樹蟾、小雨蛙、長腳赤蛙、白頷樹蛙、面天樹蛙、唐水蛇、草花蛇、赤腹游蛇……等。」林華慶如數家珍般地一一道來,「事實上,還因此保存了相當珍貴而稀有的水生植物,像窄葉澤瀉全台灣就只三芝這裡有分布。」
橫山案例的欣然有成,很讓人欣慰。但若從新以宏觀的角度來看,目前健康溼地的棲地分布還是過於分散與破碎化,這正是所謂的孤島效應──各棲地彼此間有如島嶼般產生地理上的隔絕,形成動物遷移時難以跨越的鴻溝。
不僅目前處境堪慮,因為WTO效應的持續蔓延,勢將陸續釋出更多的農地,林華慶憂心地一再強調:「台灣農田原來的生態功能,不應隨著糧食供應角色的退位而消失。」
一個可由政策面開始著手的工作,是休耕補助辦法的調整。淡水商工園藝科梁素秋老師表示,目前政府鼓勵種植田青(綠肥)及除草工作才給予休耕補助的做法相當值得商榷。田青一來是旱作,二來這類單一物種有違生物多樣性原則,同時還提供了紋白蝶幼蟲(菜蟲)數量大增的來源。而要求農民除草的問題還更嚴重,加上農會主動提供除草劑的結果,廢耕農地反而成為繼續毒害土地與環境的來源。
梁素秋建議,政府可以積極鼓勵農民改種蓮花、荷花、筊白筍等水生植物,在要求不噴灑農藥及除草劑的前提下,給予補助。這樣,既保全了溼地生物的棲息空間,同時還提供了儲水、防洪、地下水補助等功能。花費不多,卻有極高的生態效益。
事實上,目前世界各國照顧農民的政策上,可以看出在觀念上的重大轉變,政府不再強調生產至上,而是舉凡對生態環境有所助益的作為,都能夠領取「環境給付」,此種「綠色措施」(GREEN BOX)且為WTO規範所認可,在世界各國已普遍採行。例如美國在1996年的「聯邦農業發展與改革法」中,將部分耕地規劃為保護地,並給予農民貼補。英國在「鄉村守護計畫」當中則規定:鋪設田籬每公尺補助農民3英鎊,石牆復原每公尺補助12英鎊等措施。而德國的「農業環境措施」當中也列有:果園放棄農藥使用者,每公頃發給150馬克;休耕後轉化為生態緩衝區者,每公頃發給700馬克等環境補貼措施。這些作為與精神,相當值得國內參考引薦。
當我們僅僅將目光放在經濟利益上,往往看不清事情的全貌;或者有時就當試試放寬眼界才好呢。(完)
※本專欄由林務局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