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千年「歷史上的大暖化」:布萊恩費根博士專訪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追尋千年「歷史上的大暖化」:布萊恩費根博士專訪

2008年06月02日
摘譯自2008年5月28日IPS美國,聖地牙哥報導;劉仲恩編譯;蔡麗伶、禾引審校

人類學家費根(Brian Fagan)博士。圖片來源:IPS身兼人類學家與作家的布萊恩‧費根博士(Brian Fagan)出版了新書「歷史上的大暖化(The Great Warming, Climate Change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Civilisations)」,為了應對當前氣候危機,他在新書中回首過去,詳細地介紹了10到15世紀間地球科學家稱為「大暖化」的時期。

中世紀氣候暖化帶給歐洲以及其他人口中心深遠的影響,所以我們可以從蒙古牧人與歐洲小農的生活中學到很多應對氣候變遷的寶貴經驗。

費根指出,中世紀的氣候暖化造成了贏家與輸家。由於植物生長期的增長,農業收成增加,歐洲北部成了贏家。此時出現了壯麗的哥德式教堂,英國的釀酒業者甚至能夠將酒出口至暖化的大輸家--法國。

然而如美國西南部等乾燥地區在長期乾旱下逐漸沒落,居民放棄了如查科峽谷等居住地,沒有做出適當應對的社會更慘,他們面對大規模的飢荒或完全崩毀。

費根沒有吹噓,他提供了可信科學資料與氣候記錄來描述那些文明的失落。

他更擔心人類不遠的未來。過去人類成功地適應了,甚至克服了氣候變遷,但是在現在這個嚴重的人為氣候變遷,其後果更是不堪設想,如果沒有做出適當應對,當前溫室氣體的增加將是大災難的前兆。

IPS的特派記者記者吉力(Enrique Gili,現居於聖地牙哥的自由作家)在加州聖塔芭芭拉專訪了費根博士。

IPS:面對環境變遷,古代社會做出了有許多反應。上層菁英加強了社會控制,一般人民仰賴宗教儀式,或是改變身邊的環境,其結果好壞不一。

費根:位於中美洲的馬雅文明,因為旱災、環境壓力與社會動盪而瓦解,當年他們文明非常脆弱,正如我們今日。我們現在住在大城市裡,人口多了很多,但除了留在原地,我們幾乎無處可去。

IPS:有些社會比其他人更容易應對氣候變遷,這樣公平嗎?

費根:你說的沒錯。佔優勢的是那些規模小又有彈性的社會,還有很強的家族倫理相互照應。這與我們現在的工業社會差別很大。一個狩獵採集的小社會要度過風雨實在容易多了。

IPS:所以我們從書中可以學到些什麼呢?

費根:第一、你可以擁有全世界的科技,但是引導我們與大自然和平共處,度過全球暖化危機的最終仍回歸到我們的人性。我們的智力在這5萬年間沒有沒有改變,我們愛恨、思考、對談、商量並爭執,由於這些特質為人類特有,我們成了投機主義者也成了發明家。面對氣候變遷,我們找到了各式各樣的解答,也深受其害,當人類真正成功時,仰賴的並不是科技,而是深度的思考與創意。

※ 本書中文版已於5月由野人出版社出版,相關書介請參照此處
※ 參考資料:IPS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