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哈」到家 誰是未來「救世主」?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能源「哈」到家 誰是未來「救世主」?

2008年06月09日
本報2008年6月7日台北訊,實習記者賴瑞萍報導

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主辨的「暖化HOT到家」節能減碳系列講座,今天(7日)邀請工研院「能源與環境研究所」再生能源推廣室主任─顏文治先生,與民眾一起分享工研院「再生能源」發展研究的心得與成果。

傳統能源枯竭 明日之星在哪?

工業革命以來,科技進步,人類的生活越來越便利,各國間資源互通有無,儼然形成另一種地球村的呈現。但是,消費者否想過,插座裡源源不絕的電源、讓汽車得以奔馳的汽油從何而來?

傳統能源又稱「化石能源」,屬於一次性消耗的能源,一旦用罄,就不可能復原,學者估計全世界石油產量只夠使用40年、天然氣61年、鈾47年,煤礦也將在216年內被消耗殆盡,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依賴的傳統能源,皆面臨枯竭危機…,找尋各式適合的替代再生能源,已成為各國科學家、學者急切的任務,而海島型的台灣又擁有什麼再生能源呢?

上天的恩賜-太陽能

再生能源當中以太陽能的運用開發最廣,效率也最高,包括「熱風乾燥」直接收集太陽的熱能,引入建築物中,為牲畜的稻穀飼料進行乾燥工作,一來節省乾燥機的電費,二來對上天賜予的熱光做最好的再次利用;集中足夠的太陽熱度還能變身蒸餾器,為飲水不便的地區進行海水淡化;歐美國家更將太陽能導入空調系統,在寒冷的冬夜也不怕凍腳。

台灣目前最成功也最普及的就屬太陽能熱水器,技術也相當成熟,它收集白天日照的熱量加熱儲存槽裡的水,即使在陰雨的天氣,內配的電熱器也能即時加溫。另外,較新技術的「太陽能光電發電系統」,能將熱能轉為電能,用途擴大,惟研發成本高,需要廣大的用地,在技術與政策立法面有待加強。

美麗大風車─風力能

「風力能發電」即是以強健的風力帶動葉片轉動,進而產生電能,依裝置地分成「陸上型」與「海上型」,必須搭配風速大、風期長且平穩、風向變化小的先天條件。一座風力塔造價動輒一億台幣以上,目前台灣只在麥寮、新竹、澎湖、彰濱海岸設有裝置,之後台灣將朝向「海上型」開發,屬意西海岸與澎湖離島,期待提供更穩定更高的風速,以增加效能。

爭議不休的─生質能

近來,引起不少質疑聲浪的「生質能」,廣義可分為兩類:

1.廢棄物或農業作物所衍生的熱能與電能:「沼氣發電」是利用動物排泄物與垃圾堆產生的沼氣當燃料,燃燒後產生蒸氣熱能來推動渦輪機發電。問題是如何過濾沼氣中不適氣體以提升燃燒效率,與降低燃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有害氣體;另一項在日本已行之有年的「固態衍生燃料」,收集廢棄物經過不同處理程序製成固態錠型燃料,可直接應用於燃煤鍋爐或與煤混燒,相較於一般垃圾掩埋場焚化產熱效能要高,尤其目前台灣多數的焚化廠皆面臨垃圾量不足的窘境,此種較小規模的技術可供參考。

2.農業作物或廢棄物或纖維質衍生的生質燃料:包含混和植物乙醇的「酒精柴油」與提煉自廢棄油、作物的「生質柴油」,政府現已輔助利用休耕地種植大豆、向日葵、油菜花等作物,並在部分地區試辦公務車改換生質柴油。惟生質柴油的價格是目前柴油的兩倍,如何降低成本與推廣至一般消費者使用還有待努力。

另外「地熱能」部分,因台灣地熱不多,目前只在清水與土場兩處設置示範電廠。「海洋能發電」可利用潮汐、波浪、海流、溫差等資源發電,只是技術、成本,還有地點設置等等多重條件的需求,台灣目前仍在評估中。

傳統能源為我們帶來生活便利,也相對產生造成暖化效應的二氧化碳,人類要做的就是找尋更永續更乾淨的替代性能源,即使目前的再生能源較傳統能源成本高,相信隨著科技進步,配合正確的政策,一定能為民眾尋覓到最適合的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