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物種大舉滅絕 與海平面變動有關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研究:物種大舉滅絕 與海平面變動有關

2008年06月18日
摘錄自2008年6月17日法新社巴黎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根據刊登在「自然」期刊的研究,造成高達9成的植物群與動物群消滅的物種大舉滅絕,大部分是因為海平面變動所致。

要了解過去五億年間造成地球上眾多生物最少五次快速消滅的原因為何,仍為考古學與生物學的重大挑戰之一。

若干理論將矛頭指向火山爆發與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巨大灰塵遮蔽物進入大氣中,產生冷卻效應,或是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造成暖化。

其他科學家則強調疾病與各物種爭奪有限資源造成的影響。

但最新研究顯示,造成數萬種物種滅絕的原因,就是整個地質年代中的海平面和沈積物的消長,而非重大災難所致。

本研究作者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地質學家皮特斯說:「這些環境的擴張與收縮,對地球生物產生相當深遠影響。」

科學家說,自從35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生命以來,已出現20多次物種大舉滅絕的狀況,許多物種均為單細胞有機體。

而在過去4億5千萬年間,已出現五個證據充分的物種大舉滅絕期,以海洋植物與動物為主。

約6千5百萬年前巨大小行星撞擊地球,在墨西哥留下寬180公里坑洞,造成物種滅絕。但除此之外,其他物種大舉滅絕事件的起因仍備受爭議。

皮特斯說,實際上小行星撞地球當時,涵蓋北美與歐洲多數地區的海洋正巧也急遽消退,可能也在恐龍消失上扮演重要角色。

為了測試他的假設,皮特斯測量兩種保存在岩石紀錄中的古代淺海環境。

其中一種環境相當於典型的度假地點,擁有白沙灘,湛藍澄澈海水,主要由殼類生物產生的鈣沉積物組成。

另一種的特徵則為棕色泥沙、岩石沙灘與綠色混濁海水。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地區的沉積物來自陸地侵蝕。

皮特斯告訴法新社:「我研究過去五億年化石紀錄中的滅絕速度。接著我將他們與環境變遷比對,這些變遷大部分能以海平面變化加以解釋,而且沉積岩中都已紀錄這些變遷。」

皮特斯發現非常強烈的吻合,顯示有時海平面劇烈升降與物種大舉滅絕間存在比其他因素更一致的關聯。

皮特斯說,1萬5千多年前最後一次大規模冰河期結束時,海平面上升80多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