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魚季?光光魚「祭」? | 環境資訊中心
李永展

觀光魚季?光光魚「祭」?

2004年05月19日
作者:李永展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

5月8日屏東的「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熱鬧登場,熱鬧滾滾的黑鮪魚季活動從台灣尾燒到台灣頭,甚至越過中央山脈,刺激了花蓮人端出「曼波魚季」、台東人想出「旗魚季」相庭抗禮。觀光魚季的商品式促銷,使人們的焦點集中在第1條黑鮪魚大不大?曼波魚是不是好吃又有豐富膠質?至於黑鮪魚或曼波魚究竟是不是該永續利用?觀光魚季會不會成為最後一次的「光光」魚「祭」?便不是那麼重要了。

以曼波魚為例,以往民眾對學名「翻車魚」的曼波魚並不十分瞭解,在料理方面也僅止於以魚腸來烹調,然而隨著週休二日觀光活動的興起,花蓮各界看到屏東黑鮪魚季的成功,便拱出曼波魚希望一比高下,並美其名為「曼波魚季」。曼波魚成為觀光魚季主角之前,由於沒有刻意捕抓,以往年捕捉量大約只有2千隻,但隨著「曼波美味」一再被報導,去年年捕捉量突然暴增到1萬6千隻,這些暴增的漁獲會不會對族群數量產生重大影響,實在應該給予高度的關注。

同樣情況也發生在屏東的黑鮪魚季,短短幾年,由於過度捕撈,使黑鮪魚變瘦、變少。在看不出政府有任何永續利用的計畫下,一年一度的黑鮪魚季還能撐多久沒人知道,而未來黑鮪魚會不會成為瀕危魚種或只有富裕人家才吃得起的魚,也沒人關心。

國外類似經驗更令人怵目驚心,根據世界野生動物保育基金會的估計,過去25年來,迴游到北美溪流中產卵的鮭魚數量,已從每年80萬降到8萬。造成數量下降的主因,除了過度捕釣,還有建造水壩,以及逃逸的養殖鮭魚與野生鮭魚雜交和競食,因此世界野生動物保育基金會要求制定嚴格的捕釣限制。以美加為例,在幼鮭成長地區禁止用活餌垂釣,違者重罰,而在其餘地區則規定每人每日最高捕釣量,這種作法便是「容受力」觀點的實踐。其他各國也針對各種商業漁獲規定配額,目的都在永續利用全球的漁類資源。例如歐盟提出鮪魚漁獲量管制計畫,進一步對高度洄游魚種訂定合理的數量管制措施,使漁民團體更容易了解如何維持鮪魚族群、保護海豚,以及穩定漁獲市場機能。

四面環海的台灣有著豐富的魚類資源及大大小小的漁港,當然可以提倡觀光魚季,但是在吃曼波魚、靠黑鮪魚賺錢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從容受力觀點來檢視各種觀光魚季是否可以永續發展?例如,要不要規定最大漁獲量?要不要規定魚隻最小重量?要不要實施定期禁釣禁捕?更重要的是,要不要針對目前盛行的各種觀光魚季活動所造成的生態衝擊進行研究?

在熱鬧滾滾的觀光魚季背後,我們應該警惕的是,過度消費的壓力將造成漁業資源崩潰。但如果我們能有生態上的瞭解,進而從容受力觀點提出永續利用的配套措施,或許可以生生不息地享受各種漁業資源、年年慶祝觀光魚季,否則,明年我們面對的或許將是冷冰冰的「光光」魚「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