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洋裡有一種魚可以飛翔,一雙美麗的胸鰭帶給人們許多神秘的想像。在台灣許多地方,流傳著古老的捕飛魚故事,漁民遵循傳統漁法,獵捕海洋中的飛翔者。近年來隨著美食主義與觀光風氣的盛行,從恆春到綠島紛紛興起飛魚季的熱潮,除了出海欣賞破浪凌空的飛魚,當然不能免俗的就是「吃」,於是價格低廉的鄉土魚走入了五星級飯店,也走出了危機。
其實是「滑翔」
清晨5點天還沒亮,恆春後壁湖漁港陸陸續續來了十幾位漁民,準備一起出海捕飛魚。談起飛魚,許多人都直接聯想到蘭嶼,其實恆春捕飛魚的歷史也相當久遠。在恆春捕飛魚是集結團隊的力量,一組船隊要成軍,至少要有3艘船。船隊由一位總指揮──漁撈長來發號司令,最大艘的母船主要負責載運漁獲以及搭載跳水趕飛魚的水手,另外兩艘小船則是合力拉起一條綁上稻草與紅尼龍線的草繩來圍趕飛魚。
為了求生、躲避敵害,飛魚演化出一雙近似翅膀的胸鰭。出海時看到飛魚在飛,總認為牠們是自在的飛行,其實飛魚只有在被鬼頭刀等掠食性魚類追逐時才會飛,「飛」是牠們求生的本能,就像逃命一樣。根據魚類學者表示,飛魚胸鰭的功能類似滑翔翼,並不是像鳥類的翅膀。飛魚尾鰭快速擺動甚至每秒可達50次,然後撐開胸鰭,調整角度划出水面。如果是長得有點像飛機的四翼飛魚,滑翔距離最多可達上百公尺;如果是胸鰭較小的雙翼飛魚,滑翔的距離就比較近。原來「飛」其實是「滑翔」。
目前全世界紀錄到的飛魚共有52種,光是台灣就發現了21種,佔了5分之2以上,飛魚資源相當豐富。但是目前國內對於飛魚的研究與了解幾乎等於零,就連飛魚的資源正在無聲無息的消失,也很少人注意。
最好別吃「飛魚卵」
在去年飛魚季的熱鬧促銷下,今年不只當地的「現撈仔」多增加了一組捕飛魚船隊,就連飛魚的批發價格1斤也從過去20元上漲到30元左右。以前飛魚屬於中低價的魚種,再加上飛魚多刺大多製成魚乾販售,銷售市場受限,比較沒有被大量捕捉的壓力。2002年開始,飛魚的魚肉被人們拿去做為魚漿、魚丸、黑輪的原料,使得飛魚的捕捉量暴增3倍多。而近兩年隨著觀光風潮的盛行,價格低廉的飛魚成為餐桌上的美食,從恆春、綠島、蘭嶼到花東,到處都可以見到飛魚大餐。
美食的號召下,飛魚以各種吃法呈現,也步上了其他魚類的後塵。尤其是吃飛魚卵,一直備受爭議。台灣東北角一帶,是捕飛魚卵的重要基地。由於飛魚喜歡產卵在漂浮物上,所以漁民利用草蓆來誘騙飛魚產卵。這項歷史悠久的傳統產業,近年來也備感大陸漁船競爭以及保育爭議的雙重壓力。根據海巡署表示,去年查緝到越界捕飛魚的大陸漁船就有1百多艘,創下了新高紀錄,再加上台灣1百多艘的漁船,飛魚繁殖期間所面臨的獵捕壓力可想而知。
海洋學者明白的表示,以前每年有40個貨櫃的飛魚卵外銷到日本去,飛魚族群數量減少和捕飛魚卵有極大的關係,繁殖地應該要保護,而不是騙牠來產卵,吃飛魚卵是一種違反保育永續的飲食習慣。
「美食」之幸與不幸
雖然在台灣省漁業管理辦法中明定,請各縣市政府自行公告4月和5月禁捕飛魚卵,但是因為飛魚卵價格高達1斤200到300元,是許多漁民長期賴以維生的重要產業,因此這項行政命令最後還是無疾而終。為了應付龐大的消費市場,為了養家活口,漁民只好背負起「違法保育」罪名。
從黑鮪魚、飛魚到曼波魚,只要一種生物與美食畫上等號,就註定了牠悲慘命運的開始,而誰又是造成這樣結果的兇手呢?
今年飛魚魚群來得比往年早一些,恆春漁民早已在3月就開始捕飛魚。隨著飛魚資源量的減少,漁民與飛魚交織成的故事能否繼續上演?謎樣的飛魚,是否還能帶著大海的翅膀乘風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