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節能減碳 不可輕忽綠建築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談節能減碳 不可輕忽綠建築

2008年07月14日
本報2008年7月14日台北訊,實習記者王郁萱報導

水泥房子最牢固,玻璃圍幕大樓最先進嗎?圖片來源:我們的島自從開始經歷工業化與都市化的過程後,石化燃料已成為各國追求經濟發展高度依賴的資源,此種發展方式使人類生存環境日益惡化,長此以往也造成二氧化碳含量在大氣中比例與日俱增,所導致的溫室效應是造成地球暖化與環境變遷的主要原因之一。來自中央研究院專門委員陳星皓,上週五(11日)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灣科學教育館主辦的節能減碳講座上如此表示。

世界各國已體認到問題的嚴重性,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於是成為各國共同努力的目標,國際間也開始尋求各種途徑的解決方法。同時也擔任中央研究院專門委員的陳星皓表示,推廣「綠建築」即為各項措施中相當具有減碳潛力的方法,近幾年來更普遍獲得較高的迴響。

為何推廣綠建築?

檢討台灣的碳排放量後發現,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佔世界總排放量之比例不論以人均或整體來計算,都是相對高、相對重的。想改善這種情況瞭解台灣二氧化碳的排放結構顯得相當重要。

陳星皓表示,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為工業部門,而較少為人知的是在這些工業排放量中有28.6%(將近1/3的比例)來自「跟建築相關的產業」中。這也是為何如今談節能減碳時,推廣綠建築概念已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所謂的「綠建築」指的是同時考量健康與生態兩概念的永續建築新思惟,其訴求是希望能在建築物生命週期中達到零排放、低耗能與健康確保這些重要目標。因此真正的「綠建築」並不一定要結合高科技或其他複雜的儀器,恢復建物原來應有的功能,同時讓此建物減低對環境造成負荷並促進人類健康才是重點。

建物的興建從外部硬體的取材到內部軟體的裝設,如冷氣、燈光等,皆不容小覷,明智的抉擇可使此建築減少能源消耗並達到高能源使用效率之目標。另外,新建物應朝彈性設計的方向發展,如此便可減少建物在更換使用者時需要再次施工的耗能,達到減少廢棄物的效果。

除了在新建物上的努力外,舊建物的改造再利用更可達到直接減少廢棄物的效果。就台灣目前的住房而言,舊建築物佔了約97%,而新建築物僅佔3%左右,在其他先進國家新建物所佔比例可能還更低,以此懸殊的差異來看,不難理解舊建築物的改造再利用在各先進國家愈來愈受到重視。

建立評估系統的必要性

宜蘭優良綠建築設計。圖片來源:我們的島陳星皓介紹說,推動綠建築的同時,建立一套因地制宜的評估工具是必要的。好的評估指標應該與當地的基地環境相對應,若一國未根據本土情況調整指標內容,則可能造成一些荒謬的情形發生,好比在北歐寒帶地區的玻璃帷幕建築因具有保溫效果可降低暖器使用之耗能而成為綠建築,然而若將此棟「綠建築」直接搬到亞熱帶地區的台灣則反而會變成須增加冷氣使用的耗能建築。因此,幾年來各個國家陸續提出的綠建築評估指標皆有細微的差異。

目前台灣採取九大指標系統,針對此九項指標給分,根據各項得分加總,將其分為銅、銀、黃金及鑽石四級。此種總分制的分級方式使等級最高的綠建築不見得是達到指標數量最多的綠建築,但卻是整體品質較高的綠建築。採取此種評估方式的主要用意是,避免廠商一味追求指標數量卻忽略各項指標的達成品質而捨本逐末。

除了官方型態的評估工具外,也有民間以較感性溫馨的手法做評估,好比美國建築師協會(AIA)下屬之「環境委員會」每年遴選十個年度綠建築方案,其中用做評估的十項指標雖然站在學術的角度上來看較不精確且難以量化,但不失為推廣綠建築的一種途徑。

推廣綠建築 從觀念教育做起

綠建築已漸成為一種主流趨勢與價值,近幾年來相當於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立茲克獎」得獎作品大概皆符合綠建築概念。反觀台灣至今為止綠建築推廣主要都是針對公有建物部分,但因為此種建築發展方向漸漸被大眾肯定,因此已有一些民間投資商願意朝此方向努力,並轉而成為銷售賣點之一。

不過,陳星皓也提醒,經認證的「綠建築」並不一定所有做法都已臻完美,認證只是承認一建物為「具有綠建築概念的建築」,並不表示已達成所有指標。以積極或者被動的心態所獲得的執行出結果往往差異甚大,若建造商只以「不做拿不到建照」的想法來做,那成效必然有限,因此欲達成持續改善的目標,從觀念教育出發更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