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電子垃圾何去何從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全球電子垃圾何去何從

2008年07月16日
摘錄自2008年7月14日大紀元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據聯合國報告,每年全世界產生有2至5千萬噸的電子垃圾,這樣足以裝滿火車繞地球一圈,其中美國產生的電子垃圾最多,而中國消化了約全球電子垃圾的7成2。

這些高科技電子產品本身就含有很多有毒的物質,例如電腦螢幕(陰極射線管)的鉛和砷,電路版和半導體中的鎘,電纜中含有多溴阻燃劑,開關和外殼的汞,與鋼鐵結構中的鈷等等。所以若不加以處理,這將污染我們的空氣和水。

近來YouTube一則「電子垃圾污染窮國」的視頻,目前已有超過三十萬人點閱。報導有關每年回收處理超過百萬噸電子垃圾的中國「垃圾鎮」- 貴嶼。貴嶼是位於廣東省汕頭市的內陸小鎮,鎮內80%的人口從事拆解電子垃圾的工作。在處理這些廢棄物的過程中,工人們包括婦女和小孩的暴露在有毒的化學物質中,幾乎沒有業者警告工人們廢棄物的毒性。貴嶼鎮當地十人中有九人有皮膚、神經、呼吸道與消化系統的問題。報導者麥克說他在貴嶼親眼看到工人用炭火爐熔化電子元件來獲得微量的黃金,此過程產生紅色煙霧使人眼睛發疼。

貴嶼人在拆解e廢棄物過程中沒有通風設施,也沒有看到政府官員執行中國號稱存在的「安全法」。這些工人看到外人來總是透著驚恐的眼神,因為他們害怕失去這份僅能餬口的工作,更令他們膽戰心驚的是透露口風後隨之而來的暴打。於是,他們選擇緘默,默默地做著這份慢性自殺的工作。

1992年聯合國就已經正式生效的《巴塞爾公約》(Basel Convention),是一份控制有害廢物越過國境轉移的國際公約,明定締約國有權禁止有害廢物的進口,且禁止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有害廢物質貿易。但是作為最大電子垃圾生產國的美國,一直並未簽署這個《巴塞爾公約》。另一方面,已是簽署國的中國,北京當局為了一點蠅頭小利,默許了電子垃圾的進口,讓中國成為最大的電子垃圾輸入國。

今年六月份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巴塞爾公約》國際峰會上,美國非營利組織巴塞爾行動網(Basel Action Network)主管吉姆‧帕科特(Jim Puckett)發言表示:「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難堪的事實,《巴塞爾公約》已經無法消除由全球化所帶來的不公平剝削。」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基姆‧施泰納(Achim Steiner)表示,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法是,推廣舊電腦和電話的重複利用,例如戴爾公司(Dell)近期正在做這項工作。另一個可能方法就像蘋果電腦那樣,在製造過程中降低有害金屬用量。

顯然這些都取決於出口電子廢棄物的發達國家,對於發展中的窮國而言,雖然對自然環境和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傷害,但是電子垃圾貿易所帶來的收入實在難以放棄。

綠色和平組織認為這些高科技電子公司必須承擔電子垃圾的延伸責任,他們要求電子產品不要使用有毒物質,并生產可修理、可升級的電子產品,延長產品壽命,才可根本解決電子廢物污染問題。綠色和平組織在六月發表了第八期綠色電子產品排行榜,他們認為電子企業仍不夠環保,例如榜首的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是第一家在有毒物質使用政策指標上取得近乎滿分的企業,但該公司在淘汰有毒物質溴化阻燃劑的使用上仍有待改善。

「地球只有一個」決不應該只是在世界地球日的口號,你我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愛護地球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發現現代電子產品的使用生命週期日漸縮短,如果我們再不採取行動,電子垃圾將繼續猛增。

愛地球,選用綠色電子產品是一個選擇,但是也如視頻中麥克所說:「如果讓人們看看貴嶼的垃圾山,也許人們會在購買iPhone之前重新考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