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交流新型式 開放空間會議激盪合作行動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兩岸交流新型式 開放空間會議激盪合作行動

2008年07月30日
本報2008年7月30日台北訊,實習記者陳苓云報導

兩岸永續發展工作坊─開放空間會議「非常感謝、非常感動、非常感悟!」來自廈門綠十字環保志願者中心的馬天南以此總結兩岸永續發展工作坊的交流活動。在鳳凰颱風的催促下,來台交流的中國NGO夥伴從澎湖生態工作假期回到台灣本島,昨(29日)在萬華區區民汕頭活動中心,以開放空間會議進行腦力激盪,帶著最佳伴手禮──兩岸環保議題的具體行動計畫賦歸,為為期14天的兩岸永續工作坊畫下漂亮的句點。

開放空間會議 無框架激盪更多火花

開放空間會議的精神和原則開放空間會議是一種較無框架的開會形式,藉著營造如下午茶時光般的休閒氣氛,開啟淋漓盡致的對話、充分的腦力激盪。開放空間會議須把握四項原則:「出席的人就是對的人」、「發生什麼就是當時只能發生的事」、「何時開始都是對的時間」、「結束的時候就結束了」;以及鼓勵與會成員隨時移動雙腳的「雙腳法則」,無論是點心區、化妝室、加入另一個討論群體,或是獨自沉思、休息,對成員抱持信任與尊重的態度,就是開放空間會議的精神。

在會議引導師林慧玲的帶領下,大家紛紛提出自己關切的議題,各自進入討論。

兩岸永續發展工作坊─開放空間會議馬天南提出「關於合作生態假期的機遇與挑戰」的議程,第一步先試圖釐清「生態工作假期」的定義,思考工作假期如何進行才能真正幫助當地而非形成干擾;經過千里步道徐銘謙的分享,將在8月舉辦內蒙古生態工作假期的馬超驥也在討論中獲得許多具體的建議。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張佳怡則認為先了解「永續發展的定義」才能談「永續發展」。「永續發展」的意義應是持續性地關注,唯有如此問題才能得到改變;環境要永續發展須從社區切入,此外,NGO的管理也需考慮永續發展。

重視「海岸線的保護」,福建省環保志願者會的鄭棣健面對日漸嚴重的海岸侵蝕問題,提出應以觀念倡導為基礎,加強海洋管理,不要讓海堤將海與人類的關係隔離,並輔以明確的法律規定。

對於「NGO組織的經營管理和運作策略」,廈門綠十字環保志願者中心的劉安成、張佳怡,以及自然步道協會秘書長張尤娟都非常贊同NGO應朝企業化組織管理轉型,人才的培訓與管理機制是NGO永續發展的基礎。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黃子晏關心「環境影響評價參與及報告書的公開狀況」,他也表示企業排放資訊應該要交換、公開。治水預算監督聯盟梁蔭民則對「兩岸環保志工發展進程與出現先後順序的不同」感到好奇,也認為環境志工應有明確的倡議能力,試圖跳脫政府的限制框架。

擬定行動計畫 台灣行最佳伴手禮

自由討論後,眾人透過貼紙投票選出最重要的議題來擬定行動計畫。

針對劉安成提出的「NGO組織的經營管理和運作策略」,行動計畫的結論是應重視組織的人才培訓:在成熟的NGO組織中,設立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對志工能力、工作標準和目標任務進行績考核;提供良好工作環境、以薪資留住優秀人才;此外組織的品牌塑造也很重要。

針對馬天南提出的「合作生態假期的機遇與挑戰」,將整理出有潛力成為工作假期的環境議題,透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平台,互相提供資源合作舉辦工作假期。

不是結束 而是另一個開始

兩岸永續發展工作坊─開放空間會議無論是來自對岸或台灣的NGO夥伴,都對開放空間會議的進行方式感到驚喜。鄭棣健認為環境資訊協會提供的平台讓兩岸交流有很大的收穫,並且「想把開放空間會議的經驗帶回福建」。劉毅則認為,透過工作假期的進行,台灣社區營造的經驗可供對岸的社區發展學習。

兩岸永續發展工作坊專案經理謝璧如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持續三年的兩岸交流產出具體成效?所以「希望透過開放空間會議激盪出具體的行動方向」。此外,最令謝璧如感到驚喜的是5位中國NGO夥伴的回饋分享,例如劉毅為澎湖做的生態記錄,而這也正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年年舉辦交流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