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會台灣重量級環運人士 兩岸大學生看見明天的希望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拜會台灣重量級環運人士 兩岸大學生看見明天的希望

2008年08月01日
本報2008年8月1日台南訊,黃德宗報導

學員們把握吃飯時間,分享心得參與「兩岸青年環境佈道師」的年輕學員們,昨(31)進一步接觸台灣環境運動界的其他代表。從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林耀國的視野中了解文明的演變與自然的感動;從台南社大晁瑞光、洪雅書房余國信的在地行動中,了解何謂「在地化」的實踐,令學員們之後從事「環境佈道師」有所指引與啟發。

學員們從講者的投入環運經驗、對台灣土地的愛憐中,得到不少啟發,也找到了關懷環境的起點。

上午由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以「台灣山林百年記」開場,為學員理出台灣生態的歷史脈絡,點出當前環境受到破壞的嚴重情形;接著進一步以「工業文明的代價」,帶領學員一同反省「拋棄式文明」所造成的傷害。

日治時期,擁有大量樟樹的台灣,吸引日本政府伐樟取腦,使得台灣成為名符其實的「樟腦亡國」,接續著中海拔的檜木開發,茶、檳榔、高山蔬菜、水果等一一上山,使得台灣原始森林的美麗幾乎只成傳奇供人懷念。對山林過度開發,令土石流、颱風後原水濁度飆高等災害緊接而來,李根政強調,唯有台灣民間社會的公民意識覺醒,我們才有可能阻止不合理、不公義的事情發生,並讓後代有機會看見美麗的山林。

李根政也認為,在工業文明開始後,人類為了追求經濟發展,大量消費自然資源,最終結果是傷害自然、污染環境、危及包含人類在內的地球生命的生存。且據相關數據指出,40年後石油將開採殆盡,他認為台灣的思維與產業政策一定要有所改變與調整,才可迎上世界的變化。

李根政認為,我們不應該只是追求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ion,GDP)的成長,而是學習不丹重視「國家快樂力」。他提到,「不要輕忽個人的力量,因為人類的文明的改變是從一小群人開始」,並鼓勵年輕的學員們「找到方向與自己的人生,才能為社會做出最大貢獻」。

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   洪雅書房余國信   台南社大晁瑞光

下午由台南社區大學晁瑞光為學員們分享從事環境運動的經驗,並舉二仁溪為例,認為政府沒有積極面對河川底泥的重金屬污染與上游的廢水排放,失信於人民。但他認為會發生此狀況是因為「教育的失落」,台灣社會重視的是成就與金錢,使得大多數人對身邊環境沒有感覺。

因此,他認為社區大學的出現多少補足缺憾。並以台南社大為例,強調一種以實際行動塑造的教學風格,將人與土地拉近。如從現地的田野調查中,擔心孩子們再也看不到青蛙與蝙蝠,進而發展出如夜行性動物生態志工培訓課程。或是用一種輕鬆愉快的方式如騎腳踏車認識台南。從這些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深愛這片土地。

晁瑞光鼓勵與會學員「質疑生活中的每件事」,質疑我們透過媒體、課本中認識的美麗台灣,才能發覺生活的不同面向,並對環境有所感覺,進而產生關懷行動。

緊接著與兩岸大學生會談的是洪雅書房余國信,分享從事社會運動的經驗。從一間小書店出發,搶救嘉義監獄的文化運動,到現在走進農田從事秀明農法,他引用《老鎮新生》一書:「年輕一代的認知和理想,應該超越地緣與地方意識,而進展到對台灣這塊土地和自然的關懷,以及鄉村小鎮生活價值觀的珍惜。」他重視如何讓農村文化與地方知識可持續性發展,並透過守護農村文化,來保護自然環境。

學員於課程後與林耀國(左)分享晚上由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林耀國談「台灣土地與生命的感動」,中國大學生李燊在課上提到他與自然的體驗,「唯有在野外能看見美麗的星空。」和與會學員分享感動。

在課程中,林耀國舉候鳥為何知道回家的路為例,認為除了星辰指引的科學說法外,更重要的是候鳥因為「相信」所以「看見」回家的路。林耀國感性的說,在這次活動中,「從年輕人身上看見明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