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9月05日
摘錄自2008年9月4日台灣醒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美麗的夜景往往反映出城市的繁華,還能帶動地方觀光產業,高雄市著名的「城市光廊」即是1例。但成大建築系教授林憲德卻指出,在燈火通明背後,其實隱藏了大量耗電、光害、以及危害環境生態等問題。致力推動永續建築和生態建築的林憲德,於中國時報發表「在城市光廊的背後」一文中指出,許多已開發國家意識到光害引發的問題,正逐步拋棄「大規模亮化」城市的觀念。即使先進如德國,法蘭克福的摩天大樓也只使用少許泛光照明,但絲毫不減損其歐洲金融中心的地位。
但反觀在香港,著名的都市燈光秀,16年來用電量了增加7成;中國大肆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發展「光亮工程」,用電量在10年間也成長了3~4倍。而高雄左營,竟也在水鳥保護區附近,仿照高雄市打造起「城市光廊」,嚴重危害保護區的生態。夜間不間斷的霓虹燈火,正嚴重影響人的作息和睡眠。
古人曾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聖經創世紀也說「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上帝造天地、設白天與黑夜,就是要人珍惜白天的時光,把握時間工作,而夜晚則是祂創造給人休息的時間。
林憲德在文章中也表示,不夜城固然能帶動觀光產業、製造可觀收入,但一般市民在整天疲憊工作後,還得忍受窗外的五光十色、喧囂擾攘,不僅破壞正常作息,更影響健康。這樣近乎罪惡的美學,在背後卻有許多人附上龐大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