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台參與第三屆「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 的10位中國環保團體代表,昨(8)日造訪東北角風景特定區,驚豔於美麗特殊的海岸景觀之餘,也拜會在地反核運動代表人士,觀賞紀錄片「貢寮,你好嗎?」深入瞭解核四抗爭的歷史與現在,開啟此一在中國普遍噤聲的反核話題。
「貢寮,你好嗎?」如實紀錄了台北縣貢寮鄉澳底社區居民近二、三十年來參與核四抗爭的過程,透過攝影機的鏡頭,人們看到了民眾不斷請願、召開記者會、尋求輿論與政治人物支持等艱辛的過程,也看到了居民在民進黨執政後,面對核四停建又復建、政治承諾跳票、政客翻臉無情等現實。
「貢寮,你好嗎?」同時呈現了居民的挫折與失落,運動抗爭期間地方耆老持續凋零與往生的心酸,以及,抗爭時同志誤撞員警致死,以過失殺人坐牢17年的無奈。儘管對於影片中的政治氛圍和歷史背景陌生,但片中人與環境關係的鋪陳,仍令中國環保團體動容。內蒙古「阿拉善生態協會」副秘書長鄧儀感動地說,「這讓我留下40多年沒流下的眼淚」,對該片給予極高的評價。
影片放映會後,紀錄片中的反核人士包括鹽寮鄉反核自救會會長、卯澳社區總體營造總顧問林勝義、以及紀錄片導演崔愫欣等,也現身說法與中國環保團體對談。崔愫欣補充說,核四興建的爭議中,有許多議題被刻意簡化,經濟跟環保成為二元對立的選項,讓社區在爭取自己權利的過程中,被政治人物操作成不理性的抗爭。林勝義也說,在2000年總統大選前他曾經擬定契約讓候選人簽署,而當初宋楚瑜、陳水扁都做了簽署回應,最後卻沒有兌現,這對當地社區是一個很大的傷害。
面對中國環保人士最想探究的話題「核四最後還是續建,貢寮反核該怎麼走下去?」吳文通分享他的體悟說,「30年在人生中很漫長,在歷史長河中卻只是短短一瞬間」,這麼多年來他體認到,從事環保運動不能期望3、5年就能成功,「從事街頭運動只是一個過程,更重要的,公民意識覺醒及社區文化凝結,才是永續發展的開始。」
來自內蒙古的綠色圖騰生態保護協會會長楊秋莎則表示,在擔憂和感動之餘,其實她還有一點欣慰,因為透過鏡頭,她觀察到貢寮的人民成長了,從激情到理性、從針對單一事件抗爭到以環保為使命,還學會不冀望政黨等等;而這部影片的感染力會持續激勵、感染更多人。而來自北京的環境與發展研究所張蕙蓮更進一步強調,「公民權不是政府施捨的」,但是需要有公民意識的啟發過程,如果教育體制無法達到這個目的,那麼非營利團體在各種議題的操作上,就應該以此為重點。
吳文通認為,海峽兩岸的狀況是很接近的,而台灣在經濟發展所出的代價,是大陸在經濟崛起中可以借鏡的重要經驗。「短期內的經濟表現只是一時,但要有長遠的眼光才會重視永續與傳承」,他希望貢寮的經驗能給世人這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