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利弊互見的大宗電力來源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小百科

核能:利弊互見的大宗電力來源

2004年03月23日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百科博士

低放射性核廢料船正將桶裝廢料運往蘭嶼儲存場。(圖片來源:「核能v.s環境」網站)核能(Nuclear energy),乃透過核燃料中原子核分裂(又稱為「裂變」)或原子核融合(又稱為「聚變」)而釋放出的能量。核分裂為重元素之原子核經自然衰變或受到中子撞擊,而分裂成原子序較低的元素,並釋放出輻射與熱能;核融合則是使重氫原子互相融合形成氦原子,同樣會產生能量,並釋放較少之輻射,但需要極高溫度,目前除製作氫彈外並無應用實例。

核反應所釋放的熱能極為驚人,例如1克的鈾235完全核分裂所產生的能量,相當於燃燒3000噸高級煤所釋放的熱能;也因此除了火力與水力之外,核能已被視為大宗電力之重要供給來源。

核能電廠排放溫熱廢水是造成珊瑚白化的原因之一。(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目前核能發電主要是利用前述之鈾235的核分裂反應,由中子撞擊鈾235,吸收了中子之鈾原子核會變得不穩定,隨後分裂成兩個較輕之原子核、釋放能量、以及2至3個中子,而這些中子再被其他鈾原子核吸收,不斷誘發分裂。當可分裂之核種濃度高於某一臨界值,即產生所謂「連鎖反應」,並釋出極驚人之熱能。核能電廠中的連鎖反應可以透過調整核燃料量以及運用中子吸收棒來控制,同時亦有各種安全管制措施,包括極厚之圍阻體、冷卻系統、可燃氣體控制系統等。

在台灣,核反應之安全疑慮影響了人們對核能發電的接受程度,而核廢料之處置亦是一大問題。目前蘭嶼的低放射性核廢料貯存場已飽和,新址尋覓問題仍未解決;而高放射性核廢料,則暫時儲存於核電廠中。如今雖然已經有減量技術,可大幅降低廢料量,但在可預見的未來裡,核廢料之處理仍是台灣人民需要共同面臨的棘手問題。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朱敬平 彙編,曾伊茵 審校)

核能知識網路展覽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財團法人核能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