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有人曾否一天之內辨識出台灣24種以上的蕨類,有的請舉手?」一位國際級環境大師作到了!昨(13)日上午,「環境倫理學之父」羅斯頓(Holmes Rolston)應生態關懷者協會之邀,蒞臨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演說,他強調,大多人都認為人需要城市,卻不需要跟自然荒野互動,也因此很少看見荒野的價值。他鼓勵環教所師生,希望未來能夠教台灣學生認識荒野價值,一起慶祝福爾摩莎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然而,究竟大自然中的荒野有什麼價值呢?這些價值對於台灣的人與地究竟有何幫助呢?羅斯頓舉例道,一片光碟的成本可能不到台幣2元,上市包裝後卻叫價500、600元。這中間的獲利大多是勞動成本而非自然資本 。人類的勞動力和科技的確可以使自然資源為人所用,但是前提是這些原物料要存於自然,才有被利用的可能性。他說人類每年全球從自然得到33兆美元的資本,全球國民生產總值(GNP)只有18兆美元,可見自然資本是人類的勞動價值2倍以上,如果以這樣的倍數成長一開發利用下去,不禁令人擔憂後世子孫的資源要從何而來呢?
所謂的「自然資本」,是種運用經濟的觀點將自然資源換算成資本的概念。
羅斯頓認為,許多荒野的價值並非人類的經濟體系或貨幣所能衡量。荒野不但具有支持生態體系的能量和基因、遺傳密碼,除了蘊育生命之外,並可供學術研究。羅斯頓說,「荒野其實是沒有價值判斷的,直到人類用勞動力,將荒野變成人類所謂有用的價值。」大山的壯麗、河海的遼闊地景致,不但可調劑身心,甚至還有情緒治療的作用,更蘊含像是科學、基因多樣性、文化符號的價值。
他強調,大自然同時具有培育人格的價值,訓練孩子能夠在難題下的獨立求生的能力,與自主的精神。他勉勵道,身處美麗之島台灣的大家是非常幸福,希望在座許多可能成為未來環境教育界的尖兵,要帶領學生多思考自然,珍惜與保護自然的荒野,才不會像他家鄉原本有「多花之地」美稱的佛羅里達州,落入今日的水泥叢林的現況。
羅斯頓是20世紀環境理學主要倡導者之一,走遍世界7大洲宣導環境倫理,是美國許多環保團體,也是國會與總統的顧問。高齡70多歲的他,仍致力於環境問題,對於現代人如何因應全球暖化帶來的環境問題,更從哲學、倫理學的領域思考社會價值的型塑或扭轉的可能。生態關懷者協會祕書長陳慈美表示,環境倫理應該成為全民通識,環境才不致繼續惡化。羅斯頓之後的行程場次講座將與北、中、南、東各地大專院與機構合辦。講座陸續於台大、清大、師大、東華、靜宜、淡江等校登場,完整行程可參考生態關懷者協會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