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永續從百年樹人開始 張蕙蓮:中國持續紮根 台灣開始結果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環境永續從百年樹人開始 張蕙蓮:中國持續紮根 台灣開始結果

2008年10月24日
本報2008年10月24日台北訊,易俊宏報導

張蕙蓮代表北京的環境發展研究所,來台灣參加第三屆的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聽張蕙蓮比較著兩岸現狀的異同,很容易被她溫柔和煦的特質所吸引,沒有非輸即贏、一較高下的壓迫感,會暫時忽略政治情勢的緊張現狀。後來才知道,張蕙蓮在投身環保團體前,是位中學教師,現在身處於非營利組織中,則是主要關注在能源教育;而這一次,張蕙蓮代表北京的環境發展研究所,來台灣參加第三屆的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

本來擔任中學國文教師的張蕙蓮,婚後到了北京,輾轉擔任起網路資訊的編輯,開始接觸環境議題。自2000年進入農村後,除了對一般民眾進行再生能源的教育宣導,另一方面也著手研發教具、編寫教案,在體制中的學校教育裡發揮影響力。目前主要的成果包括能源與環境資源的專題網站,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蘇、湖北各地,也有200餘所學校裡使用著環境發展研究所所研發的教具,進行再生能源的理念宣導,同時也定期舉辦相關的研習營隊。「教育是百年樹人的過程,環境教育當然不能忽略。社區跟學校都要齊頭並行,兩者都需要長期的關注與投入」張蕙蓮如此表示。

這一次來台參訪的行程,張蕙蓮印象最深刻的有三個地方。首先是在高雄縣美濃鄉的龍肚國小,張蕙蓮發現環境教育不只是課堂上的教具,還是學童的校園生活,因為學童參與過校園生態池一部份的建立,對於生態池如何過濾污水就多了一份了解,而生態池周邊的生物相也相對親切許多。另外,在屏東的二峰圳工程,其灌溉動力都是來自水位差,沒有額外耗用電能,張蕙蓮也表示很值得參考。最後,對於澳底社區居民落實廚餘回收,並且從餐廳經營到社區生態公園,都顯示了紮根的社區意識教育。

社區小組討論狀況,中央站立者為張蕙蓮

關於澳底社區之前參與核四廠的抗爭,張蕙蓮表示,核能是不是無碳能源的唯一選擇,其實還有許多討論空間,雖然在中國,還沒有形成廣泛的公共討論。不過,看到核四廠區就在居民生活空間的旁邊,張蕙蓮相當訝異的表示,「在我們那兒,至少也會挑個對人民生活不會造成直接威脅的地方!」

在中國推展環境教育有遇到什麼挑戰?張蕙蓮表示,參與式教育的推動與傳統教育有衝突的地方,需要評估條件成熟去的學校做示範宣導;另外,公共意識較台灣薄弱,與高質量人力的相對不足,都還有賴於社會資源的整合,和自身組織的網絡培訓。不過,「環境教育不是立竿見影的表面功夫,需要長期持續的耕耘。台灣方面算是開始結果收成了,而大陸方面正在持續紮根。環境永續這條路很長,要走得遠就要走得踏實些。」張蕙蓮露出她一慣溫煦的笑容說。

兩岸環團代表來台訪問餞別宴上,張蕙蓮(右2)與眾人同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