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的另一片世界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屋頂的另一片世界

2008年11月24日
採訪/撰稿:張岱屏;攝影:陳忠峰、陳志昌;剪輯:陳志昌

炙熱的水泥屋頂、雜亂無章的鐵皮違建,從天空往下看,密密麻麻的屋頂,譜成一張凌亂的城市臉孔。就在這雜亂之中,有人正做著不一樣的夢……

這裡是台北市文山區一棟不起眼的老舊公寓,乍看之下,這裡沒什麼特別,其實頂樓暗藏玄機…

老舊公寓的頂樓既炎熱又會漏水,這些問題是促使邱奕儒改造屋頂的動力。他利用頂樓,自己DIY設計了一個雨水蒐集系統,就像自己家的小小水庫,遮雨棚是它的集水區,不但解決屋頂炎熱、漏水的問題,還創造了新的水源。這套設備最別出心裁的地方,是他自己設計的雨水過濾系統。經過簡單的物理設計,比較髒的初期雨水會先排掉,當雨量太多的時候,雨水會經過溢流口流出,雨量不夠時,桶子裡面的浮球會被啟動,自來水就會自動補充。

這個系統穩定、方便又不耗能,材料加工錢不過一萬多元,卻讓邱家對水,有了另一種感覺。「以前下雨,不會有特別的感覺,只覺得增加麻煩,但裝了雨水利用系統以後,覺得下雨真好,老天又送我更多水了!」

受到邱奕儒的鼓舞,家住新店的李旭登也利用回收的材料,在頂樓設計了更大規模的雨水蒐集系統,可以儲存1800公升的雨量。雖然自來水一度不過11元,裝雨水收集系統,省不了多少錢,但李旭登說,這是為了讓自己用水用得更安心。

目前一度自來水的成本是30元左右,自來水的價格卻只有11元,遠遠低於它的成本。誘因不足,是屋頂集水系統無法普及的原因。但是,雨水蒐集的效益,絕對不只是取水而已,它可以減少都市逕流,降低都市淹水的危機。

關於屋頂的夢想正在蔓延,有些人把屋頂打造成一座座小小的水庫,有些人則計畫把屋頂營造成小小的農園。

台北科技大學教授蔡仁惠,正一步步在學校設計館的屋頂上實現自己的夢。這裡一邊是雜草茂盛的小小荒野,另一邊是絲瓜與敏豆的棚架,還有學生親手種植的菜園。他說,綠屋頂是把都市中失去的綠地在空中找回來。

當都市化造成熱島效應、都市逕流增加,綠屋頂的實用功能也廣泛被重視。根據國外的研究,綠屋頂可以降低室內溫度2到10度,而屋頂表面溫度可以降低15到40度,可以減少空調的使用,改變都市的微氣候。根據聯合國環境計畫研究指出,當城市的綠屋頂面積達到70%時,整個城市的二氧化碳將減少80%,而熱島效應將完全消失。

台北市信義國中的警衛室被高樓大廈包圍,是熱島效應的典型受害者。每到夏季,這裡的室內溫度高達35度以上,雖然裝了好幾台冷氣跟電風扇,不過警衛們還是熱到受不了。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決定在這裡推動薄層綠屋頂的實驗,它的結構包括防水層、防止植物根系滲透的阻根板、蓄水層、排水過濾層、混和土壤,還有最上層的植物。

對植物來說,屋頂是生存環境非常嚴苛的地方,不但要忍受4、50度的高溫與陽光曝曬,還要耐乾旱、貧瘠、颱風豪雨,不需要常常維護管理,就能自己生長。因此,植物的選擇,是綠屋頂成敗的關鍵。但是到目前為止,台灣本土還沒有真正關於屋頂植栽的研究,直到最近一年,勤益大學景觀設計系助理教授方智芳,開始在學校進行屋頂植栽的試驗。

經過10個月的實驗,方智芳發現,植物要在屋頂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存活,並不是容易的事,如果在沒有完整實驗與長期監測的狀況下,就貿然推廣綠屋頂,可能會白白浪費掉許多資源。她認為,在北中南東各區設置小型的屋頂植栽實驗站,同時進行長期的監測,才能增加綠屋頂的成功率。

究竟什麼植物,適合在台灣的屋頂上生存的呢?有人從野外原生種的植物中,尋找答案……

在第一波東北季風的鋒面過後,我們與原生植物保育協會理事長余有終,來到八里海岸,當所有的植物都不敵強勁寒冷的風勢,而呈現一片枯黃,只有台灣蒲公英還屹立在風中。余有終指出,像台灣蒲公英這樣的原生種植物,在環境良好的情況下,反而會被其他外來種植物覆蓋而無法生存,但是當環境變得惡劣,其他植物都枯萎的時候,它們反而顯得生機蓬勃。

不管是海邊或山上,各種貧瘠的環境,許多台灣原生種植物發展出特殊的生理機制,像是走莖、塊狀莖等等,才能在艱困的環境中長期抗戰。但這些植物現在正面臨消失的命運。余有終認為,像屋頂這樣惡劣又封閉的環境,反而是台灣原生植物可以大顯身手的舞台。他採集了各地的原生植物,在苗圃中進行復育,希望有一天,每一個屋頂都能成為台灣原生植物的庇護站。

在原生植物中,有許多蝴蝶喜愛的蜜園植物與食草,如果這些植物站上屋頂,那麼像紫斑蝶這些大規模遷徙的蝶類,在南來北往的路途中,就有了更多可以棲息與覓食的休息站。

屋頂佔據了城市絕大部分的面積,它是城市的另一張臉。它可以是水庫、可以是菜園、是原生植物的庇護站、是蝴蝶與鳥類休息停駐的家園。一場屋頂的變革,正悄悄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