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旅行與生態工作假期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工作假期

公益旅行與生態工作假期

2008年11月26日
作者:陳誼芩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編按: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從2007年起,連續兩年在台南七股舉辦四天三夜的護沙生態工作假期。其中一名志工──張瓊齡,是促成護沙工作假期的「媒人」,成功的媒合擁有在地資源的北門社區大學,以及長期舉辦生態工作假期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張瓊齡同時也是公益旅行的行動者和工作假期的參與者,此篇文章即是透過與她的談話,討論公益旅行與工作假期的結合。

談起七股生態工作假期的因緣際會,張瓊齡擁有多次從事公益旅行的經驗,她的朋友、當時任職於台南縣北門社區大學的主任鄭秀娟,希望可以將公益旅行的做法導入漁村發展任務中,因此她找到引入生態工作假期概念與方法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作為合辦七股護沙生態工作假期的開端。

工作假期起源於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和德國青年組成工作隊,重建遭受破壞的農場;之後,世界興起一股工作假期的風潮。不同國家舉辦的工作假期,除了任務不同之外,風格也因國情而異。例如:日本強調集體行動;英國則採責任制、較具彈性。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台灣舉辦的生態工作假期,秉持符合當地需求的原則,適時適度引入志工,一方面讓志工在勞動過程中,體驗大自然的美好、學習與土地相處;另一方面,也達到改善環境的目的。

生態工作假期,簡言之,就是一種在假期中勞動,做出對環境友善的行動。

而公益旅行的起源較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開始反省為什麼會有戰爭,發現戰爭是因為不同種族、國家的人民,彼此不了解而導致衝突;因此,基督教會發起各國青年進行文化交流,藉著了解對方的文化化解衝突(引用自公益旅行 幫助他人 自我成長)。演變至今,就成了蔚為風行的公益旅行。

許多人在工作中的假期或人生階段轉換時期,藉由公益旅行,重新探索自我價值與生命的意義。公益旅行的類型有許多種,多為醫療義診、人道關懷,公益旅行也由不同單位所舉辦,有國內或國際民間團體、政府部門、學校發起,號召志工參加,也有個人向外國的團體申請,自行前往參加。

不論服務形式與申請方式的不同,公益旅行的確提供志工另外一種視野,面對不同族群的人、面對自己未來的人生。不少志工去了一趟公益旅行後,改變了自己的生涯規劃;但也有人對公益旅行提出反思,在形成一股熱潮後,更該停下來思考,從事公益旅行的動機,並評估自己的能力,是否真能為當地有所助益。

一場撼動自我生命與價值觀的旅行、一段付出勞力、辛勤工作的假期;兩者可以碰撞出什麼火花?又會有何交集?足跡遍佈多個國家的張瓊齡認為,生態工作假期是公益旅行的一種,但是許多號稱公益旅行,卻不一定符合生態原則。嚴格來說,公益旅行應該兼顧人文與環境,才不會反而造成傷害。

她舉出例子說明,許多人在公益旅行的過程中,往往忽略環境的面向,一不注意,甚至還會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例如,在許多第三世界國家,沒有處理醫療廢棄物的系統,若醫療團隊自行攜帶醫療器材前往義診,卻沒有做好後續的妥善處理,很有可能反而造成其他傷害。

環境保護,應該納入公益旅行的評估考量;更進一步,也可以成為公益旅行的主軸,這也就是為何會說「生態工作假期是公益旅行的一種」。無論是公益旅行或是生態工作假期,打開心胸、融入當地文化,都是不變的原則,志工應該做好事前功課,瞭解當地的生活條件與特殊文化,並評估自己是否可以接受,接著就是拋開侷限,盡情體會不同的假期和旅行!

後記:本年度工作假期專欄暫告一段落,從一開始多數人不解「工作」與「假期」這兩個互斥的字眼怎麼會湊在一起,一直到今日,台灣各地已可看各式各樣不同的工作假期活動型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也開始落實當初推動工作假期的原意,將志工保育行動導入至環境信託地的棲地管理協助上。我們期待2009年,能與讀者們有更多的經驗分享,也歡迎大家持續支持。有關本會工作假期訊息,請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