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茲南氣候談判 全世界都在看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波茲南氣候談判 全世界都在看

2008年12月20日
作者:李河清(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顧問)

氣候接近冰點,天空時常灰暗,全球節能減碳的具體方案停滯不前。

波蘭波茲南國際會議中心的迴廊裡,大幅海報醒目的寫著:「全世界都在看」,海報與海報中間鑲嵌著來自於全球各國孩童的創意畫作,一幅接著一幅,強烈傳遞出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的警訊。

展覽大廳右邊第一棚,氣候行動網絡(CAN)每晚六點鐘定時宣布,「當日化石獎(Fossil of the day)」,頒給節能減碳最差的國家,一開始就由地主國波蘭獲勝,接著美國、加拿大、澳洲、法國、日本等相繼奪標,就連印象中的環保大國德國,也因為梅克爾總理對於電力工業在碳市場交易的退讓,而榜上有名。競賽尚未結束,截至目前為止,預期加拿大將不負眾望,比京都議定書1990年排放基準減5%的目標,還高於1990年基準的30%而獲得最後的冠冕。

與會190國代表團辦公室,依其排放實力,分別坐落於不同區域,排放關鍵國家按英文字母排列,澳洲、加拿大、中國、德國、日本、挪威、南非、韓國、英國以及美國,都集中在第七廳,歐盟另闢專區於第九廳,其他的國家則有共用的辦公室,以及鴿子籠大小的專用信箱,做為消息傳遞之用。

此次氣候談判正式名稱為「聯合國第十四屆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與京都議定書第四屆締約國大會」,接續去年巴里談判成果,完成4項工作方案與前置作業,以確保第15屆哥本哈根談判能產出後京都(2012年後)減量規範。預備工作包括:氣候情境(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將在2015達到高峰)、談判草案的具體內容(減量幅度與時間表)、工作時程表(哥本哈根協定會前準備工作)、資金援助及技術移轉執行細節。

京都議定書以全球總量管制,國家各別目標為減量原則。美國在布希執政期間,因為減量成本過高恐危害美國經濟發展,及發展中國家暫無減量義務為理由,拒絕批准議定書,而置身於國際規範之外。新任美國總統當選人歐巴馬於競選期間已經強調美國參與氣候治理的重要性,並提出總量管制與交易(Cap and Trade)的減量計劃,為氣後談判前景注入新希望。僅管如此,此次與會之美國代表對於美國在氣候談判的領導地位,仍然語多保留。而談判另一要角,歐盟一向主張在2020前達成20%的減量目標,卻在波茲南會議的同時,歐盟執委會也於12月11、12號在布魯賽爾,舉行歐盟能源與氣候方案的談判,間接減弱了波茲南談判效力。

波茲南氣候會談的課題多元又複雜。減量、調適、財務機制、技術移轉四大區塊外,森林、溼地、糧食、能源、水資源、人類健康、國家安全、環境難民等議題相互延伸連結,特別是弱勢及原住民族群權益之維護(Indigenous people vs. peoples)、防止開發中國家森林退化機制(REDD)、調適基金設置與管理(Adaptation Fund)、人車爭糧的生質能源(Bioenergy)等議題,特別值得長期關注。

總結來說,波茲南談判的主軸是拉距,波茲南氣候會議的氛圍是等待。1月歐巴馬上任前,是等待;歐盟氣候與能源方案確定前,是等待;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會談前,各國實質的減量目標,也是等待;弱勢國家所期盼的經濟援助與技術移轉,更是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