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巡禮 世界文化遺產對台灣的意義(下) | 環境資訊中心
世界遺產巡禮

世界遺產巡禮 世界文化遺產對台灣的意義(下)

2009年02月06日
作者:傅朝卿(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兼主任)

台灣一直缺乏完整、有體系之媒介來教育民眾,雖然各級學校的相關教材對於世界文明與文化多少會加以介紹,但總是流於人名、地名與年代之記憶。由於世界文化遺產是經過篩選出來的人類文明與文化結晶,在時空上涵蓋了各個文明的重要時刻,若能以此作為了解世界文明與文化的媒界,必能更生動的成為教育之一環。

事實上,許多先進國家都已經利用世界遺產,作為其國民認識世界文明與文化的媒界。

以日本為例,其不但市面上可以買到許多介紹世界遺產之書籍,更有雜誌每期以一處世界遺產為主題,電視上之相關節目亦多。近年來,日本更發展出所謂的「世界遺產學」。

世界遺產在提升日本國民對於世界各地文明與文化認知上,扮演著非常積極性的角色。每次出國前往世界遺產參觀,看到一批又一批有計畫前往參觀之日本人時,總是感慨良多。以世界遺產來教育國民認識世界文明與文化,是台灣應該認真思考的事。

二、作為發展文化觀光的學習對象

有人常說,列名世界遺產名單就是旅遊市場票房的保證。此句話雖然不見得百分之一百正確,但也說明了世界遺產,特別是文化遺產,與旅遊之關係十分密切。事實上,國外絕大多數的文化深度旅遊,是以世界文化遺產為中心在操作,世界文化遺產高強度的文化內涵,讓許多人樂此不疲的奔波於其中,有些國家更有不少相關組織與俱樂部。為了吸引更多的旅客,不少世界遺產會進行良性的改造與導覽設施的補強,使到訪者可以在視學上及心靈上得到滿足。

近年來,台灣也有以文化資產來推動觀光的策略與企圖,但是由於缺乏長遠的計畫與妥善的經營管理,許多文化資產都有硬體缺乏氛圍、軟體亦不足的窘態。世界文化遺產在文化觀光上的著力與成果,可以作為台灣發展文化觀光的學習對象。

三、作為建築與空間類文化資產分類、指定及整修的借鏡

由於世界遺產是屬於國際級的文化資產,不但其整修與經營管理會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其也必須在觀念上及實踐上受到《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及其它世界保存公約的規範與約束,因而不會有不正確的修護產生。 反觀台灣的古蹟修護長久以來一直處於自我體系之中,既少與外國評比,更不受世界各種保存公約的規範,因此出現許多不正確的分類、指定與修復。

在分類與指定上,世界遺產分為三類,其分別是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自然遺產(Natural Heritage)與兼有二者之複合遺產。文化遺產包含紀念物(monuments)、建築群(groups of buildings)、歷史場所(sites)、文化路徑(cultural route)與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等。在修復上,台灣缺乏的修護層級、「整體性」及「真實性」之觀念更是世界文化遺產所特別強調的部份。台灣的建築與空間類文化資產若要與世界同步,甚至獲得世界之肯定,借鏡於世界文化遺產將是刻不容緩之事。

與世界文化遺產約會

每到假期,台灣便會出現一波又一波的出國旅遊人潮,喜好旅行的筆者自然也不例外。每一次出國,經常會有人問我,去哪裡?因為參訪地方的多樣,過去我的答案總是相當複雜,不過這幾年卻特別簡單:去看世界文化遺產。過去二十多年,自己扛著旅行袋走了不少地方,但是回想起來,最鍾情的仍然是那些有人文之美的地方。近幾年來,我更把國外旅行重點置放於世界文化遺產上,在知性與感性上,受益無窮。 埃及阿布辛貝   圖片提供:中華世界遺產協會

台灣在文建會於2002年開始推動世界遺產觀念之後,有許多人開始關心起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除了邀請專家學者模擬選出一些台灣有可能具備世界遺產標準之候選名單外,文建會更輔導不少縣市舉辦世界遺產相關的活動營隊或研習,使很多人開始接觸到以前完全陌生的世界遺產。

近十年來,一些朋友曾和筆者一起走過不少世界文化遺產,也許是大城市中的歷史中心、小型的歷史城鎮,也許是一座古蹟或一個紀念碑。每到一處,我們都會認真的了解其歷史文化背景、被選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標準與不可或缺的普世性價值(universal value)。世界文化遺產給予我們的,不只是歷史風貌,更有存在於此風貌背後的人文本質。只要有機會,我們應該走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懷抱,因為它們都是地球村中的瑰寶。

※ 本文摘錄自中華世界遺產協會出版之世界遺產雜誌
※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