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副刊】歷史牛影‧桃園復興鄉‧1974 | 環境資訊中心
攝影賞析

【牛副刊】歷史牛影‧桃園復興鄉‧1974

2009年01月31日
編者:黃苑蓉

泰雅的祖先從發源地往北的遷移過程中,分別在現今的新竹縣尖石鄉、桃園縣復興鄉一帶,形成了Mariqwan、Knazi、Gogan、Msbtunux等部落群,每一個部落群的領域,都是一個溪流的流域,而這些溪流匯集之後,形成大科崁溪(亦即大漢溪),然後在台北盆地和新店溪會合,形成淡水河本流。

1960年代,台灣政府在Mariqwan、Knazi、Gogan、Msbtunux四個部落群的下游興建了石門水庫。水庫蓋在大漢溪中游,上游共有64條支流,最上游的塔克金溪發源於品田山與大霸尖山,整個集水區面積廣達763平方公里,相當於3個台北市的大小。水庫淹沒區內首當其衝的Msbtunux群Kara社部落,遭遇了數度輾轉遷村逐漸失散凋零的命運。而淹沒區之外的這四個部落群所居住的空間,則從此變成是石門水庫的集水區。

在法令上,這裡受到各種集水區管理的限制和規範;在意義上,這個地區的功能變成以供應石門水庫水源為首務。另一方面,在隨後的幾年,政府的農業部門逐漸引進蔬菜、果樹的種植;道路系統開通後,觀光也成為地方政府創造經濟利益的重要選項。於是,河流不再只是屬於部落的河流,當它同時作為供應下游水庫水源、農業灌溉、服務觀光遊憩等角色,它和部落的關係也在變化之中……

【延伸閱讀】

  1. 水患治理監督聯盟:從「資源」、「地方」到「居所」:說一個由河流串起的泰雅故事
  2. 石門水庫整治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