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牛病研究新突破 可為價廉與迅速篩檢鋪路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狂牛病研究新突破 可為價廉與迅速篩檢鋪路

2009年02月02日
摘錄自2009年1月30日法新社溫哥華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北美與德國研究人員今天宣佈,「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encephalopathy,簡稱BSE)的血液檢驗獲得突破性進展,有助於發展更價廉且迅速的檢驗方法。牛海綿狀腦病是一種家畜傳染疾病,通稱「狂牛病」。

研究報告公佈在本月的「核酸研究期刊」(NucleicAcidsResearch)。報告指出,研究在簡易血液檢驗方面獲得進展,能「檢出人類食物鏈中受感染的動物,甚至能在剛出現臨床病徵的時候。」

一般認為,食用感染狂牛病的動物與庫賈氏症(Creutfeldt-Jakob)有關。庫賈氏症是一種新型的腦損耗致命疾病,迄今已奪走全球至少兩百條人命。

卡加立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首席研究員森生(Christoph Sensen)表示,目前僅有一種方式能準確驗出狂牛病,就是撲殺動物之後解剖其腦部。對於羊、麋鹿與其他牛類近親動物所感染的類似損耗疾病,這也是唯一的檢驗法。

森生接受「法新社」電話採訪時表示,目前仍需更多測試。不過他預期,屠宰場數年內將對所有動物實施例行檢驗,以排除狂牛病。他表示,兩美元的檢驗或能檢測10隻動物,過程約兩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