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臭之夫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逐臭之夫

2009年02月09日
採訪/撰稿:李惠仁;攝影/剪輯:李惠仁

研究人員正在對垃圾進行分析。圖片提供:我們的島相信觀眾朋友都還記得,這些年來,台灣施行的幾個重大垃圾政策。比如說,2003年的「限用塑膠袋政策」、2006年實施的「強制垃圾分類與廚餘回收」和即將實施的「塑膠袋回收政策」。很多人一定很好奇,究竟這些政策是由誰來制訂?毫無疑問的,大家一定都知道答案,當然是「專家學者」。不過,你一定不知道,為了找出支撐這些政策的科學數據,有一群人,他們的工作就是到全台各地的垃圾掩埋場、垃圾焚化場,這些廢棄物聚集的地方,進行研究工作。他們習慣與垃圾為伍,因為他們是「逐臭之夫」。當我們的環境變得越來越好的同時,我們實在應該感謝這一群幾乎被遺忘的研究人員。

垃圾,是人類文明的產物,為了處理這些令人頭痛的廢棄物,卻也常常引發很多的紛爭,因為沒有人喜歡這些垃圾。不過,在台灣卻有一群人,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到處去撿垃圾,因為他們要研究全台灣不同的地區,會產出什麼樣不同的垃圾,它的組成又是什麼?因此,除了必須忍受垃圾的臭味之外,他們還要透過專業的知識與精密儀器來分析這些垃圾,看看這些垃圾當中,究竟藏著哪些秘密?研究人員正在對垃圾進行採樣。圖片提供:我們的島

於是,這群堪稱全台灣撿垃圾,撿的最講究,也最專業的研究人員,透過統計學的抽樣方式,以「人口數」與「垃圾量」這兩個變數,計算出總樣本數後,然後從全台灣篩選出22個採樣點,接下來就開始在這些地區,從事一年四次的垃圾採樣。因此,他們必須在掩埋場或焚化場,隨機採集這些垃圾裡面的家庭垃圾, 然後用鐮刀把垃圾袋當中的垃圾,全部倒出來。再用圓鍬把垃圾攪拌均勻,之後 研究人員把這些垃圾分成四等分,取對角的兩等分之後,再用特製的桶子來測量比重,最後只取其中的一桶作為樣本。

回到實驗室之後,研究人員忍受著惡臭,緊接著進行的就是垃圾分類與物理分析。而透過他們所分析的結果來看,我們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城鄉差距的轉變。比如說,10年前,鄉村的垃圾回收率遠超過都會,然而,10年之後卻有了重大的轉變,從2006年的採樣分析報告發現,台灣北區的平均回收率已經達到了30.34%,居全國之冠;而南區只有23.34%,全國最低;另外,如果以人口數來分析,低於50萬人的縣市,平均回收率25.85%;100萬人以上的縣市,為22.70% ;至於人口數介於50~100萬的縣市,回收率最低,只有20.74%。 結束物理組成分析後,為了進一步探討垃圾的化學組成,分類之後的垃圾, 必須先經過烘乾處理,逐一進行破碎。最後,再把這些跟木屑一樣大小的樣本,拿來做進一步的元素分析。而元素分析的第一個重點,就是測量「高位發熱量」和「低位發熱量」,因為隨著垃圾「發熱量」的改變,焚化場的操做方式,也必須跟著做調整。從過去十年的資料發現,台灣地區各縣市的低位發熱量,普遍有稍微增加的趨勢,熱質從過去大概每公斤1800千卡左右,到目前高到2000到2200千卡,這樣一個發熱量的增加,它所隱含的意思就是說:現階段台灣地區的焚化廠,必須要降低它的處理量。除了計算熱質,研究人員也利用燃燒管實驗法和元素分析儀,來研究廢棄物當中,硫和氯這些元素的百分比。而稍後,這些資料除了進行學術研究外,也為垃圾政策的制訂,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依據…

研究人員正在對垃圾進行採樣分析。圖片提供:我們的島  研究人員正在對垃圾進行採樣。圖片提供:我們的島

※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