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各大宗教與民間信仰的「教堂」、「寺」、「廟」,深具慰藉人心與穩定社會的功能,常能屹立至於永遠,無視於改朝換代。義大利翡冷翠的聖母百花大教堂,永遠是市民的信仰中心,何需摩天大樓湊熱鬧!台北市的龍山寺,結合佛教與民間信仰,也常常是政治人物測驗人心向背的地方。
信仰相關的土木工程
近代的獨裁者,多以意識形態製造出信仰。為了閱兵或接受數以十萬甚至於百萬群眾歡呼,必建寬廣無比的廣場與非常寬、直、且長的大道,方便龐大的部隊、坦克與尖端兵器移向廣場。其中,德國希特勒時代的紐侖堡(檢閱納粹黨軍)大廣場,莫斯科的紅場(檢閱紅軍)等等,最為著名。但是,一個國家首都的廣場,也常常是社會運動的最佳場所。也有一些東歐國家在民主化之後,在觀光季節或週末開放廣場,讓老百姓擺攤販賣紀念品、鮮花、水果等等物品,以開發經濟。
民主時代的土木工程
民主時代,工程建設的主軸轉向國民住宅,維生系統(自來水、瓦斯、電力、等等 ),學校,醫院,博物館,防災工程(例如堤防、滯洪池、防潮閘),基礎建設(公路、鐵路、海港、機場、等等),其他城市工程(例如捷運系統、下水道、市場、公園綠地、開放空間)等等。
但即使是在所謂的民主時代,工程的投資額度、工程種類與工程位置的選擇,「社會力」(包括政治力)角力的現象,也還是非常明顯。例如,美國紐奧良遭颶風豪雨侵襲,災情慘重,防災工程顯然不足且欠缺維修,與該城居民多屬貧窮之人有關;這種事情,不可能發生在富人社區。許多巨無霸城市中摩天大樓型態的豪宅,如雨後春筍地冒出來,中、低收入市民被擠開,貧富鴻溝於是形成,顯然不利於社會的安定;這些國家的這些城市,必然需要大量的警察或警衛。
現代社會上,有很大的力量在推動工程建設,但過量與不當的工程,排擠教育、科學研究、文化發展、社會福利、工商業發展、等等的投資。台灣還有一種怪現象,在有些公共工程案中,居然發生征收土地費用遠大於工程費用的情形;而這些土地,常常已經被有力人士預先買走了,果然如此,公共工程建設的最快速獲利者,當然是會炒地皮的有力人士,而不是小老百姓。
交通運輸工程與社會
高速公路為誰而建,具有不同的社會意義。並不富有的國家,投入龐大資源建設高速公路,若路上只見雙B或更高貴的轎車奔馳,這條高速公路是為富人而建,該國缺乏社會公平正義,因為花的是全國納稅人的錢,而使用者是少數的富翁。若在高速公路上看到許多貨櫃車,這條高速公路是為貨暢其流而建,經濟繁榮可期;若在高速公路上看到許多長途客運車,這條高速公路的主要利用者是一般社會大眾。從行駛在高速公路上不同車種的比例,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與財富分配的情形,進一步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的社會結構。
首富之國的美國,眼看歐、亞各國的高速鐵路次第通車,美國仍然無動於中,主要是軌道系統業者的社會力薄弱。美國社會力強大的四大企業(石油業、鋼鐵業、汽車業、與營造業 )遊說國會,壓迫聯邦政府撥出鉅款,補助各邦大量建設高速公路。
雖然說飛機把地球變小了,但機票昂貴,不是大多數人所能負擔;窮人終身沒有出國旅遊的機會;大富翁則擁有私人的豪華飛機;民用機場工程,除了貨運功能之外,主要是供中高所得的階層使用。
在台灣的內陸交通,高速鐵路通車之後,航空客運迅速退出市場,係因內陸 300公里(甚至於500公里)以內的客運,飛機喪失競爭力;長途汽車客運也受到嚴重影響,係因高速鐵路提供速度、品質、與良率等三大優點。但高速鐵路的票價,對於低收入者而言,尚嫌太高;酌量調降票價或增加票價較低的自由席車廂數目,增加低收入者使用機會。
城市工程建設與社會
都市化與人口向城市集中,已經是全球性的趨勢,而且會愈演愈烈,使得肥胖城市愈來愈多,發生許多問題(洪如江,2007/02)。
富有的城市,例如台北市,為了提供必須的社會功能,例如:文教設施(學校、圖書館、運動場等等),維生系統(電力、自來水、瓦斯等等),廢棄物處理設施(污水處理系統、垃圾處理場或廠),交通設施(街道、大眾捷運系統、停車場、碼頭等等),防災設施(雨水下水道系統、堤防、滯洪池、山坡地保育系統等等),市場,醫院,公共墓地,公園,綠地,開放空間等等,可能會將城市公務預算的一半以上用在公共工程。加上中央政府及民間的投資,台北市擁有全台灣最多最好的醫院、學校、大眾捷運系統、公園、等等。但低收入戶,逐漸退出台北市,居住在社會功能較差的衛星鄉鎮。但還有更為弱勢的社群,連在衛星鄉鎮購屋或租屋的能力都欠缺,只好留守城市中殘破的角落。
世界上有愈來愈多的城市在限制汽車進城或上街。2004年夏天前往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參訪的時候,對於其市區車輛稀少、腳踏車專用道及行人(大量觀光客)徒步區的普遍,感到稀罕;詢問當地導遊,說是小汽車關稅高達200%,以反制小汽車佔領市區,讓富翁付出很高的代價使用街道,而讓一般市民及觀光客安心使用合理規模(不必過分寬廣)的街道。
城市的大眾捷運系統,一種高品質高效能的交通工具。台北大眾捷運系統,學生與一般市井小民乘坐的比例很高,可見費用公平合理,並非專供富人享受;而秩序井然,乘客共同維持清潔並讓座與老婦孺,並方便殘障人士的利用,顯現一種優質社會的理想;見證優質工程與優質空間(例如:台北大眾捷運系統的月台層)對社會行為的良好影響。但即使是台北市,還有許多人冒險利用機車,可見我們城市還沒有提供足夠的大眾捷運系統。
走過許多國家的城市,相較之下,台灣城市最大的缺點是:醜陋,公園綠地及開放空間太少,汽車稱霸城市,腳踏車道太少,人行道經常停滿機車或擺滿雜物,行人與腳踏車騎士受到排擠而感到危險。這些缺點,應在都市更新時加以改善。但目前的都市更新案,大多是開發商從事建築更新,而以設置公共開放空間、公共停車場、等等公益設施為由,爭取容積率獎勵以便多蓋幾層樓,多賣一些錢;但在購買者進住之後,多有設置種種障礙者,不對公眾開放,違反獎勵的善意,「公權力」不敵開發者或使用者的「社會力」,城市的品質未必得到改善。
城市中的全球化城市
一個國家的財經首都,有的就是它的政治首都,例如法國的巴黎,英國的倫敦,日本的東京,新加坡;有的則非政治首都,例如美國的紐約,中國的上海;左圖即日據時代治權象徵的總督府。
這些財經首都,因資訊科技及資訊工程的建設,而成為全球化(globalization)網絡(network)中的重要節點(node);其各種活動(例如財經活動,科技活動,創新活動,文藝活動,媒體傳播,運動比賽,以及各行各業的決策,等等),也因為資訊科技及資訊工程的建設,即時(real-time)進行,或即時傳播。
但是,在這些財經首都之中,能肩負這種全球性及即時性的任務者,通常集中在它的一個或少數幾個小區域之內;例如紐約的華爾街,倫敦的舊城(The City),東京的銀座,新加坡的銀行區,成為城市中的「全球化城市」;其他區域,與全球化的關係極少,即使有,也只是分散的、局部的,其重要性偏低;可見即使在這些財經首都之中,也會形成不同的社會。這些城市中的全球化城市,尤其是紐約的華爾街,其實範圍非常小,但它的一舉一動,對世界的影響,只能用「翻雲覆雨」來形容。絕大部分國的絕大部分城市與鄉鎮,對全球化的影響極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