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客籍環保、文化工作者及在地居民昨(7)日在紫藤廬召開記者,對政府將斥資6億,改造兒童交通博物館為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表達關切。工程花費鉅資、水泥高築、需耗電抽水灌溉,並大幅移老樹種新樹等諸多問題,引起民間團體與在地居民質疑有「老樹亂搬殺很大」、「單車不該進公園」、「平台超大藏危機」問題,與減碳潮流背道而馳。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黃瑞茂表示,最荒謬的設計出在人工梯田和茶樹假山,以梯田與茶園塑造客家意境可以討論,但因此移除已蔚然成林的生態體系是本末倒置、忽視現有生態資源。浪費水電資源是更大問題,除部分採用截流雨水,乾季時需使用自來水作為補充用水,也需要用電力抽水讓梯田與生態池形成活水,不符合節能減碳的生態城市價值。
黃瑞茂認為園區位於連接蟾蜍山、台北科技大學、台灣大學、寶藏巖、自來水博物館、新店溪河畔等地的綠手指、藍臍帶交會地帶,是台北盆地南區重要的生態廊道,扮演重要的維生生態系統功能。不當的設計只會造成不當設計造成的生態環境破碎化。
客籍名作家李喬雖無法出席記者會,卻特地親錄了一段影片,表示:「尊重自然」是客家人最重要的傳統精神,而台北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設計違背了尊重自然的精神,就是違背客家精神!
客家文化工作者陳板指著公園內一叢竹林,這原本模擬鐵路的彎道,看來就很有客家庄的味道,但現行不當設計卻將他摧毀再另外種竹子,這樣荒謬的設計會讓客家鄉親蒙羞。
綠黨前秘書長溫炳原則指出此規劃對客家文化的知識體系不了解,是一個浪費資源的規劃。板橋社大陳健一質疑「用不貼近棲地的方式去做規劃,下一代的人要以何心情進入園區?」他也表示希望客委會能重新研議。
且高達6億的建設經費中,僅2億用於文化園區本體,居民質疑根本就是要用客家文化公園護航自行車道和跨堤平台。
現場多位環保、文化工作者及在地居民表示政府先前舉辦的說明會是虛應參與,呼籲政府應再辦公聽會、變更設計不當之處,並停止8日之開標,用最少的錢、最低的環境衝擊,讓居民共同參與設計,以實踐勤儉持家的客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