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法推動環境教育課程方向之建議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環境教育法推動環境教育課程方向之建議

2009年06月16日
作者:高銘志(比利時天主教荷語魯汶大學能源環境法博士候選人;中研院法律所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人員)

本文將以身為環境法研究者及未來潛在環境教育者之雙重身份,針對近來於立法院審議之環境教育法未來通過後之教學方向,提供一些淺見。

環境教育法之核心具體執行措施,在要求機關、學校及一定規模以上事業之學生或員工,每年應接受一定時數之環境教育課程。針對此類「強制」教育,或者類似道德教育之方向,實際上之教材及課程規劃,宜十分謹慎。否則恐將淪為形式「教條宣導」,受教者易認為事不關己,僅是純粹虛應故事地回應法律規定之要求而已。過去公民道德教育教條教育之啟示,也應是我們推動環境教育必須注意之殷鑑。為避免此一缺失,本文認為在教學規劃與教材研擬上,須十分審慎,並考量下列兩大方向:

教材規劃,宜強調「經濟誘因」導向之環境教育:

數十年來環境管制史學到之最寶貴的經驗就是:「胡蘿蔔比棍棒更有效。」同樣的道理,也可用在環境教育之教材規劃方向。眾多現實上存在許多可省錢又兼顧環保之行為,往往人民因不知或一知半解,而未能身體力行。若可透過環境教育之過程,讓民眾明確瞭解這些「一兼二顧」之環保行為,應可落實眾多環境保護之理念。

在教材規劃方向,應著重在與民眾比較切身相關之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著手。如,在住之環境教育方面,可教育民眾如何使用有效又環保之有機環保清潔用品,以避免購入高污染對環境有害之化學合成清潔用品。另外,也可邀請專業人士,教導民眾如何利用簡單並符合成本效益之方式,來讓自己居家成為簡易的綠建築,改善自家的照明與空調通風,以減少住宅的環境效應。又如,在行的教育方面,教育者不應僅作教條宣傳開車之環保效應,與應在感同身受民眾依賴汽車與機車之前提下,透過經濟誘因之方式,讓受教者瞭解到使用不同交通工具之成本之情況下,讓其有更充分之資訊選擇行的方式。最後,在食的教育方面,亦可適度地以成本效益分析方式,提升受教者在飲食之環保性。如,一般外帶族,未必瞭解到,其在店內內食可比外帶吃到更多食物。藉由環境教育之方式,可一方面讓其瞭解到食物份量大小之差距;另一方面,讓其瞭解其店內食用,可無庸支付外帶容器之額外成本,也有助於垃圾減量。而最終也有助於減少外帶容器所產生之垃圾。另外,也可透過實際數據分析,讓民眾分析究竟自己應喝瓶裝水與買濾水器,究竟何者選項更環保並符合成本效益。

以上種種例子,就是希望透過更貼近民眾生活的方式,且提供胡蘿蔔之方式,來執行具體的環境教育。

去除環保行為對民眾所造成的不便利性:

眾多環保行為之無法實踐,並非民眾不知。而是民眾在遵循過程中,會遭遇到該環保行為所帶來的諸多不便利。針對此類型的環保行為,環境教育的方向宜朝向提供更多知識基礎,以減低其不便利性。

如,一般民眾並非不知騎腳踏車上班通勤比較環保之觀念,然則在落實上,會遭遇台灣容易下雨且濕熱之氣候之先天障礙外,也會遭遇到穿西裝以腳踏車通勤後之流汗及洗澡之麻煩問題。這些問題,也讓大多數通勤族寧願選擇機車及汽車等比較不環保的代步工具。在宣傳腳踏車通勤上上,環境教育強調之重點,不宜放在民眾已知之腳踏車通勤對環保有多少好處或歐美人士如何以腳踏車道通勤之先進觀念,而宜強調如何去除以腳踏車通勤之方式,在台灣會遭遇到的獨特的氣候等問題。例如,可以藉由經驗分享方式,邀請腳踏車通勤人士,分享其解決這些問題之方式。這種「問題導向式」之教育,才能更貼切地落實環境教育。另外的例子,涉及台灣的垃圾分類問題。有時候現實存在許多之障礙,會減少民眾進行垃圾分類之意願。如,與歐美國家相較,台灣居住空間,相對狹小。通常垃圾分類需多佔用室內空間,往往降低民眾進行垃圾分類的意願。另外,資源性較高的廚餘,在台灣獨特氣候環境下,也有容易發臭的問題需要處置。針對這些台灣特有問題,也可透過集思廣益之教育方式,分享彼此之分類訣竅。

總之,「一般教育」之目的,在讓每個人找到適合自己之興趣,並發展一技之長。「環境」教育,應當也是具有類似之目的。其旨在協助每個人在不「過度犧牲生活便利性」之情況下,尋求適合且適合自己之環保且高品質之生活方式。在此認知下,環境教育之落實,宜揚棄過去傳統之教條式譴責不環保行為及生活之模式,而應讓環境教育的機會,成為一個知識平台、溝通平台,讓參與者能感同身受,並共商解決方案。否則,過度教條式的環境教育,除無法產生實際效果之缺失外,也會因教育講習過程中額外增加交通成本、教室之空調與照明等成本,反而對環境造成更多不利之影響。從而產生此一諷刺現象:「環境教育本身,反而是不環保」。故與其推動此一不環保之環境教育義務,不如考慮採行其他更直接有助於環境改善之強制手段。(如「全民環境大掃除義務」或「全民大淨灘義務」等)最後,本文必須強調,強制環境教育,係以「棍棒」方式,課予人民原本無須負擔之義務。故其課程規劃上,必須更為審慎及胡蘿蔔導向。眾多強制教育淪為道德教條之殷鑑,也可供環境教育教材規劃作為警惕。